分享

29

 鉴益堂 2018-08-25

原文: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29)

增广补正:伤寒,见脉浮(当为浮滑,乍看与浮缓相似,然滑脉重按之则韧而难绝、缓脉重按之即无抵抗而立止)、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发热而微恶寒(即热多寒少之类)、脚挛急,此病实已内传阳明,内热、汗出、小便数使津液大耗故见脚挛急,病传里而不在表故恶寒微,此实为阳明外证之白虎汤证,不宜再解表发汗。医者不知,见脉浮以为病仍在表,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服桂枝汤后即四肢厥逆、咽中干、烦躁吐逆(由心烦而至于烦躁吐逆而咽中干,可见热邪壅塞于胸中、胃中更重),此厥逆实为热厥、真热假寒,此时医者仍当以白虎汤(或白虎汤+大黄甘草汤、或白虎汤加生地黄、或白虎汤+百合地黄汤之类的白虎汤的加味方)治之为当,然医者不察,见厥则误认为寒,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为恢复其阳,因实实其热,使其热爆发,则厥愈足温(非但足温,恐更一身皆热),然热盛津液不复,脚仍挛急,更作芍药甘草汤以治其脚挛急,此方能治津液不足且偏热之挛急,倒是有小许对证,故其脚即伸、挛急得治,然内热炽盛、胃气不和,余证不减并成谵语之证(由心烦到烦躁吐逆咽中干到谵语,可见病情因误治而在不断加重中),当据证用调胃承气汤治之。

“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一句,与前后文义不联,第30条亦无此句,且通观全书,重发汗而致四逆汤证者有之,烧针之误治则常致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及其加减方证,未见有四逆汤证者;而且重发汗、复加烧针者,也有成承气汤、泻心汤类证者,哪能就说一定是四逆汤主之?这样说严重缺乏依据;要是跟前面的治疗过程相连就更不对了,哪有这个病人一会用甘草干姜汤,一会又用调胃承气汤,完了又来个四逆汤的,大寒大热交错着用,这哪象治病,简直就是在瞎闹;所以此句恐为错简之文。又或可将其理解为:1、既经误治,其证必变,当据其证而辨准病位、病性、方证药证而治之可也;2、虽为热病实证,历经误治,亦有转化为阴寒证(如四逆汤证)的可能性,当据证给予相应的合适的治疗,而不可拘执于先前为何病何证。但无论是错简、还是变通理解,总之不能“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这么草率,所以此句不可从、不可信。

按:此条实际在说温病(或阳明病)的证状、误治及救治;在说白虎汤证与桂枝汤证的鉴别;以误治从侧面说明各方剂的主要方证。

此条诸家的解说皆认为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为恰当之治,实非也。若此二方皆为正治(尤其甘草干姜汤),则其偏寒可知,用此方治后,又何致于由心烦到烦躁吐逆咽中干再到谵语之热证增剧、以致于需用调胃承气汤治疗?可见此证邪热之重,甘草干姜汤实为误用。又有学者论其厥之治曰:“所伤之阴不能急复,所伤之阳尤当急固,故用甘草干姜汤先复其阳”,此实梦呓之言,脱离病证、全凭臆测想象之甚者也!若如其说,则此病的津液虚当全由阳虚所致,则阳复阴生,自能痊愈,且甘草干姜汤后又服芍药甘草汤,并无大热猛药,又何致于生成调胃承气汤之证?可知其说甚为幼稚,不可凭信。致有此误者,一因脱离证状而空谈治疗,二因惑于后之“四逆汤主之”不解之故。此条为实热误治之意,参考第30条更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