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49) 增广补正:脉浮数者(主要是想说明病在表(浮主表),同时也可能想说明里有热证(数主热),所以这里所说的病有可能也是48条所说的太阳阳明合病之类的病证。临床上还须注意证状,不能单靠一个脉象来说事),法当发汗解表、汗出而愈(意思是指48条所说的小发汗如桂枝二越婢一汤之类,或表里双解如大青龙汤之类)。若下之,为逆治(常会导致变证的出现),如果此时出现身重(热邪迫使体液集于体表所致)心悸(一是热、二是津血虚)者(这里有指病情向阳明外证、白虎汤证发展之意),不可发汗(因病已传入阳明,即使尚有表证未罢如发热恶寒之类,亦不可单以发汗去治疗),当等待其自己出汗、病就能解了(意思是指48条所说的“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说明表证就解了。但通常这种情况又是病传阳明、阳明外证的表现了,如果里热较轻、津液尚足,通过这种汗出的散热、散邪作用,病是可以解的,但如果热比较重而津液又不足,这种出汗就反而会耗损津液、加重燥热而使病情加重,这样就要用白虎汤之类的方剂对证以治了,不能空等其自解。可参考183条,其意更明)。所以然者,是因为这时相应地诊得病人的尺部脉微弱(应该是尺部脉独沉而且微弱,即尺部独隐的脉象),这说明病人里(尺部主下、主里)虚(因误下导致肌体内津血虚损,尤其是胃肠消化道的空虚,不能生成新的津血,使资源接续不上,出现断层,并由津液里虚而生燥热;同时也与阳明病可下的里实证作区别),由于这个原因,肌体已经不足以调集足够的资源去发汗以袪邪、散热了,如果这时再硬去发汗,只能使肌体内津血进一步枯竭,造成变证而使病情恶化,必须等待肌体津血的恢复,胃肠消化产生新的营养并输送到身体的各部分,这时候人体的津液气血充足了,有力量抗击外邪了,便自然能够汗出、热散而病愈(这也是在解释阳明病不可发汗的原因。阳明病里实的可以下但不可以发汗,而且尺脉不会微弱、不会出现隐尺脉,反而常出现聚尺脉;阳明外证、津液虚而燥热盛的白虎汤证,就有这种隐尺脉出现的机会,这种情况下可以清热补津液,但却不可下也不可发汗)。 按:本条所说还可视为病中调理和如何根据病人的体质变化情况进行合理用药的治疗方法。用药不仅要对证,更要看这个人的体质和现在的具体状况,要根据病人是否受得了来用药,如果能受得了,当然可以马上用药袪邪了,但如果体质虚弱不能承受,就要先想办法把身体调理好才能开始袪邪,这也是治病时必须注意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 这里所说的浮数脉是表证兼有里热的一种表现,发汗的话,应该是用大青龙汤、越婢汤、桂枝汤与越婢汤合方、白虎加桂枝汤这类方剂的机会比较多,但临床上具体的还须看有什么方证的表现来选用,不能单靠一个脉象去下判断,这样很容易误判和误治。下后身重心悸一证,如果脉还是浮数的话,其实也是可以用白虎加桂枝汤、白虎汤这类方剂对证治疗的,也不一定就非要等他自己好,否则要是自己不好怎么办?毕竟这个病是里热与表邪都有,也是能随时发生其他变证的,不一定就这么听话、乖乖地等着自己好的,只要所用的治疗是对证、恰当的,就都应该积极治疗。 这里提到了一种很重要的脉象,就是寸关部浮显而尺部沉隐的脉,这种脉代表里(尺主下主里)虚,其脉形有点象促脉,我们可以根据其特点称之为独隐脉或隐脉。尺部独隐(隐尺),代表里虚、下虚,常对应着下利不止、腹部虚软等证,同时因为下虚常引邪下侵,故有气下趋的感觉(如下利不止之类),所以也有腹中急(拘急)痛引阴中疼(下虚则邪来侵之,积结于腹)之类的证状,对应方剂有小建中汤、芍药甘草汤之类;同时由于类似促脉,也可有气上冲的表现,所以也可以有心悸的出现,对应方剂有桂枝甘草汤、桂枝汤之类;另外,也可视为上实,如白虎汤、白虎加桂枝汤之类。寸部独隐(隐寸),代表表虚、上虚,所以常有恶寒、虚汗、肢体麻木不仁之类表现,同理,上虚引邪上侵,会有气上冲(奔豚之类)、肢体虚肿等的表现,常对应黄芪桂枝汤、防己茯苓汤一类的黄芪剂;另外,也可说明下实、里实,里实证如承气汤之类也会出现这种脉形。关部独隐(隐关),代表中虚,所以常有胃中空虚、虚冷之类的感觉,同时中虚则上下之邪皆来凑之,也会出现心下痞硬、憋闷闭塞的感觉,对应如独参汤、理中汤之类。 从独隐,我们又可以引申出另一种脉象,就是独显,也就是三部中有两部是沉隐的,只有一部是浮显的,这种脉其实古已有之,就是动脉,《脉经》所谓“动脉见于关上,无头尾,大如豆,厥厥然动摇”这一类。而这种脉同样可以分有三种情况,分别可称之为聚寸(独显于寸部;其余的类推)、聚关(《脉经》说的就是这种)、聚尺。聚代表邪气结集积聚,代表邪实、郁结、瘀滞瘀结之类。所以聚寸脉常对应着瓜蒂散、大陷胸汤及丸之类方剂,常见胸中结痛硬痛、真正的心痛之类证状;聚关脉常对应泻心汤系列、柴胡汤系列、四逆散之类方剂,常见心下(胃部)痞满、胸胁苦满(两胁胀满疼痛影响胸膈疼痛、痞满、不适)、胃痛、假心痛(实际只是胃及其上口部痛而非真正的心疼,但疼痛感觉似乎来自于心脏)之症;聚尺脉常对应大小承气汤、桃仁承气汤、抵挡汤及丸、大黄牡丹汤、下瘀血汤之类,而如果是右手脉聚尺,大小承气汤的机会更大,左手脉聚尺,抵挡汤及丸、下瘀血汤的机会更大,以左手偏主血分、右手偏主气分之故,并常对应腹中急(拘急、拘紧)结、大实大满而疼痛、剧痛、痛不可近之症。 以上所论脉象及其所主情况、对应方药等也仅是一些多发性的情况而不是一定的情况,临床选方用药还是应该要脉证合参、仔细分析,而不能仅凭一个脉象就下结论,这样是很不对的,方证药证相对才是关键,脉只是证的众多成员中的一员,也不是证的代表,所以千万不能以之作为证的全部来看待,这点必须注意。医关人命,不能草率。 |
|
来自: 鉴益堂 > 《50一天研究一条《伤寒杂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