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蚘。(89) 增广补正:病人里有寒(主要是指里虚寒、胃寒之类,常有吐利而口和甚至口淡之证),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虫。 按:病人里有虚寒,无表证固然不能解表,即使有表证,里虚寒重者,亦当先以四逆汤类方剂救里,待里寒去后,如表仍不解者,方宜再以桂枝汤等解表方剂解表为是,否则不顾里之虚寒而贸然发汗,必会导致里之虚寒加重而出现吐、利、厥冷等变证。 蚘,即指蛔虫等人类常患的寄生虫。古人因饮食卫生的问题,常有寄生虫病,故吐则有虫吐出,而今人由于饮食卫生的改善,生虫者已少,吐则吐矣,然未必有虫,故只要将之理解为“必呕吐”或“必吐利”即可。 本条虽只说了里有寒不可发汗,然全书寒证和水证常相连,故同样应体会到里有水不可发汗之意,当先治其水,否则汗后表虚,水必上逆而为患,即使有表证确须解表者,亦当合用利水的方剂或药物表里双解为是,此法前文已有详细说明,此不再赘。另外,从前文说明可知,里有寒者,亦有适宜表里同治、表里双解者,当于临证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为是。 |
|
来自: 鉴益堂 > 《50一天研究一条《伤寒杂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