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刻学习:篆刻可取材汉画像砖及为什么学印首选汉印

 聽雨軒sjh 2018-08-25

篆刻可取材汉画像砖

文:石印山民

    画像砖始于战国,盛于两汉,并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继续流行,但到隋唐之后逐渐衰微。汉代是画像砖发展的重要时期,尤其东汉是我国画像砖水平的鼎盛时期。汉代画像砖无论是从出土数量、砖块形制、画幅形式、题材内容还是表现手法等等,都比其他时代更加丰富多样。
    画像砖主要是在砖上用模制、模印、刻划、雕刻和彩绘等手段制作而成。在工艺上先由水和土合成泥坯,经雕刻好的木制砖模挤、压、按,制成砖坯,待半干后去掉木模,用刻有图案和花纹的木质印模再印出各种图像和图案(大型图案用几个印模多次印压),部分图像用利器刻划,最后再经火烧制而成。我国古代画像砖早期(西汉初期以前)主要用于装饰宫殿衙舍的台阶阶基(《诗·陈风·防有鹊巢》有“中唐有甓”一说,甓即砖),西汉中期以后广泛用于墓室和祠堂的壁面装饰,并成一时风气。画面包括了画像、文字、花纹等,主要通过浅浮雕、阴刻线条和凸刻线条来达成(本博文贴图中山民所刻的两方画像砖印虽为印章,但线条的刻制方法却大抵相似,一方为阴刻,一方为凸刻,我常称之为阳刻)。
    秦汉时期往往是一砖一画,经过晋代的进一步发展,到六朝时期,画像砖已发展成为更大型的砖印壁画,主要用于墓室壁画。但从画像砖研究角度,汉画像砖仍是最重要的关注对象。
    汉画像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典章制度、阙楼桥梁、车骑仪仗、舞乐百戏、祥瑞异兽、神话典故、奇葩异卉、风土人情等都是画像砖的题材。但总体上分为三大类题材:一是墓主相关活动题材;二是弘扬道德的历史故事题材;三是神话题材。
    我国的汉画像砖广泛分布于中原、西南和江南等地,但四川和河南两省是我国发现画像砖最多的地区,其中以四川最为集中。两地画像砖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河南砖往往是多次压印,多个独立造型的画面组合形成在一个砖面上;四川砖更多是一次压印,每块砖成一个完整的独幅画面,更接近绘画。这只是相对之说,并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河南南阳地区出土的东汉中期以后的画像砖作品,也是一砖一画,绘画形式感强。
    值得一提的是,汉画像砖以其特有的绘画形式对后世的绘画技术和风格产生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一朵奇葩,并且在美术、历史、社会风俗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画像石一道,被誉为“敦煌前的敦煌”。
    由于研究篆刻,而砖与石之间在材质和艺术表现上特有的相通和关联,使得我抱有“篆刻可从汉画像砖领域汲取养分”的强烈观点。而这种从相关艺术领域取材的做法早有先例,比如赵之谦、吴昌硕等都是个中高手。
    这里贴出的两图就是我意图用印表现汉画像砖的小小尝试,还不是很成熟,主要是相对简单的画面平移。
    我买过一本《艺用古文字图案》,书中有幅描绘汉代使节边关出塞的画像砖图样,选出其中一幅转刻在印石上(见下图,另一幅取意汉画像砖的印章记不得取材哪里了)。山民以为印石的石料材质应可较好表现出拙朴苍桑的画面感,这种效果正可体现出汉画像砖因砖刻和历史久远所产生的质感。(文/石印山民)

【篆刻评论】篆刻可取材汉画像砖

图:山民刻“汉画像砖印”,尺寸:2.5cm*3cm

【篆刻评论】篆刻可取材汉画像砖   

图:山民刻“汉画像砖印”,尺寸:2.5cm*3cm 

【篆刻评论】篆刻可取材汉画像砖

图:山民刻“汉画像砖印”放大图

【篆刻评论】篆刻可取材汉画像砖

图:山民刻“汉画像砖印”放大图

【篆刻评论】篆刻可取材汉画像砖

图:山民刻“汉画像砖印”印石

【篆刻评论】篆刻可取材汉画像砖

图:山民刻“汉画像砖印”印石

【篆刻评论】篆刻可取材汉画像砖

ZT:东汉画像砖“四骑史持戟”拓片。该画像砖出土于四川大邑安仁乡,现藏于四川省博物馆

【篆刻评论】为什么学印首选汉印

 篆刻学习:篆刻可取材汉画像砖 <wbr> <wbr>及 <wbr>为什么学印首选汉印

 

【篆刻评论】为什么学印首选汉印

图:山民所刻的“沐江将军章”印蜕,取法汉急就章。

 

    汉印翻开了中国印章史上的最辉煌一页,成为历代学印者最重要的学印范本。

    “西泠八家”的奚冈有云:“印之宗汉也,如诗之宗唐,字之宗晋”,这种思想尤其是从元朝以后,几成共识。由此可见汉印在印人心目中的地位。
    在几乎所有的学印教材中,也是把临摹汉印作为学印打基础的首选。
    那么,为什么说学印首选汉印呢?
    首先,印的根本表现形式还是字,而篆体字构成了刻印的最主要字体。就篆体字的历史而言,秦统一六国后,李斯整理文字,小篆成为当时的官方字体并得到普及,小篆具有的线条美、结体美的特征无疑对其在印章上的大量运用起到了重要的决定作用。但秦代在篆字入印方面有个问题未能解决:小篆更具书法美的上紧下疏结体和以方形框架为主的印章在形式上在当时没有达成和谐统一,所以秦印中小篆入印未成主流。这个问题到汉代出现“缪篆”后才真正得到较完美解决。
    汉代的“缪篆”是一种更适合刻印所需的字体,并被发展成篆印的基本(专用)字体。印章字体源于书法又不完全等同于书法。诚然,刻印需要强调书法根基,后世清代包世臣提出“书从印入,印从书出”的观点是对刻印须注意书法的总结。这里的书法主要指篆书,和大篆相比,小篆结体匀称,是学印者需要掌握的基础书体。同时也应注意到,用于印章上的篆字和书法意义上的小篆又略有所不同:印章由于大小和形制所限,要求以字就章,结体更加方正匀称。从这点来说,“缪篆”但是专为治印所用的文字。
    汉代“缪篆”字体源于秦小篆,加以发展变化,采取更便于印石表现的结体形式,更加方整、平正,更加匀称,并对笔画进行合理的增减、变形来满足印石文字表现的需要。
    由于汉印的字体特点,我们看到的大量汉印都是相对平整匀称的统一风格,这是汉印的基石,但汉印仍然在平正中生出千变万化的道理出来。和后来的明清文人印风格的多样化相比,汉印更强调了基本功,如马步之于武术。这对初学者尤其有益。更易掌握,更加严谨有度,使学者更加专注,不使初学者眼花,在精气神方面也更符合篆刻艺术的本质。
    在章法上,汉印也有其独特的魅力。很多人会觉得汉印的章法太简单,千印一面,不生动。内容上以姓名印为主,也往往单调。这其实是对汉印的一种误解,是学印者未能深入了解和理解汉印所产生的浮浅印象。诚然,主流的汉印结构平整匀称,以白文印为主。看似单调,实质变幻无穷。比如汉印的笔画增减、线条延缩、印面的分朱布白、非简单对称、视觉平衡等等,都是值得认真分析和研究的地方,也是汉印在平正中显神奇之处,而这往往被初学者忽略,陷于“外行看热闹”的误区。举个简单例子,同样是汉印,时期不同,印的章法就不同:西汉初期的印章,仍能看到秦印的一些痕迹,比如田字格、日字格等边栏或界格,文字上还是用小篆或大篆,对字体虽也变化,但并不强烈。到了西汉中期,边栏和界格已经不太采用,更多是直接用文字来安排印面布局和章法,字的结体更趋于浑圆饱满,字形更加平直方正,视觉上更加匀密有致,并在字形变化上有了更明显的增减曲直等手段。
    总的来说,仔细研读汉印会发现,汉印已经展现了刻印章法的精华,在看似不变之中变化无穷,这正是汉印的魅力所在,也是刻印的魅力所在。
    而在刀法上,汉印同样也展现出丰富的内涵。虽然汉印(尤其是汉官印)大都是金属印材,没有象明清以后大量出现的石质较较易于就刀的印石材,所以在工艺以铸印和凿印为主。就金属印的成印过程本身而言,准确地说是制作方法,不存在刀法一说,但由于数百年的风吹土蚀所产生的古朴天然的印面效果给后学者在刀法运用上提供了诸多启发。比如朱简的碎切刀法的灵感就源于风蚀的汉白文印。另外,汉印中的玉印和急就章等印章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刀法特征,虽然这并非治印者本人刻意而为,比如刻玉印的切玉法或者急就章的冲凿法,都是后世主流刀法中的重要表现形式。比如近代篆刻大师齐白石的刀法就是取法于汉急就章。
    所以,印宗秦汉,刻印者以学习汉印为首选并非只是随众从流的一种说法,实有其道理所在,这也是石安一直坚持和强调的。(文/石印山民)

 

【篆刻评论】为什么学印首选汉印

图:山民所刻的“沐江将军章”印章原石

【篆刻评论】为什么学印首选汉印

图:“沐江将军章”在印谱上的钤盖效果

【篆刻评论】为什么学印首选汉印

图:山民所刻“宋武私印”,取法汉白文印。

【篆刻评论】为什么学印首选汉印

图:山民所刻“孙光之印”,取法汉白文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