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灯文化

 香山梦艺术馆 2018-08-26
    从远古的天然石灯、隋唐的陶灯、到近代民国时期的煤油灯。 
坐落在昆山千灯镇的千灯馆内,一千五百余盏造型各异的古灯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灯文化,也向人们展示了一部人类的文明史,令人叹为观止。  
  千灯,旧称千墩,据汉《吴越春秋》和宋《玉峰志》记载,吴淞江畔有土墩九百九十九个,而第一千个墩在昆山南三十里,这里就被叫做“千墩”。一九六六年,古镇正式更名为千灯。二零零五年,经过近三年的精心修复千灯古镇推向市场。  
  作为新兴的江南古镇,千灯凭借其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昆曲创始人顾坚和爱国学者顾炎武的故里、千年古刹秦峰塔、保存完整的石板街、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典当铺等古镇特色,用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古灯收藏家 
殷小林是北京一位收集古灯的爱好者,二十年来,他收集了一千多盏古灯,自己在北京郊区为他心爱的古灯建了一个千灯草堂,细细把玩观赏,嗜灯如命。他这一生潜心研究灯文化,早就想给灯建个博物馆,让自己收集的这些灯有个安身的地方。通过网络,双方得以结缘并一拍即合,也因此建成了中国最大规模的千灯馆。  
千年古灯展览馆 
  走进展馆,细细地品位这些灯,人们不仅可以了解人类照明文明漫长的发展历史,还可从每盏灯的造型、工艺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征,洞察人类在那个时代的生活、政治、社会背景。  
  从朝代上看,远古时期的灯,多为天然具有窍孔的石头和贝壳制成,有的在石灯下安置木制支架,成为最原始的灯具,在这个时期,它的名字不叫“灯”,而叫“主”,在甲骨文中有一个“主”字,它的样子和这盏灯一模一样,这就是所谓的“象形文字”。而汉代的灯多动物造型,比较活泼,可见当时民间社会氛围宽松;唐代的灯,则多雕饰显华贵,更带着浓郁的异域特征,表明当时社会经济的兴盛及丰富的对外交流。  
  从民族来看,明代汉族用的一对灯,精美而又寓意深刻,该灯由两盏灯组合而成,每盏灯烛台顶面都刻着一段文字,上联是:小心,莫管人间事;下联为:进口,无言少事非。可见汉民族的内敛。中国少数民族大多生活在边疆或偏远地区,其民族文化或者与外国的文化有所交融,或者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些都反映在灯具上。如藏族信奉佛教,那里最多的就是点燃的酥油灯;在川藏地区,都多使用壶形灯。 
 
    宋良曦与宋岸雷著《中国灯文化》: 
    在距今一百七十万年的云南元谋人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不少炭屑,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用火证据。 
    在距今四、五十万年的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中,不仅发现了当时用火烧过的骨骸和木炭,还发现有用火烧过的厚达几米的灰烬层,从而表明,北京人在当时不仅知道用火,而且还有控制火和保存火种的能力。 
     火,从一开始便是以一种神格意象进入原始先民的思维与认知模式的。由于禀有的只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同样低下的思维水平,先民们面对这神奇而跳跃着的自然力,有的只是迷惑、躁动与畏惧。他们对自己之于人化的自然中的支配、改造地位尚处于一种不意识状态。于是,他们一方面通过自我的物?格化去抱合自然,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的崇拜与无知;另一方面又试图使自然人格化,战战兢兢地潜扬出一种模糊的、蒙昧的自然之主宰的优势与气质;于是,火的图腾便产生了。面对火的图腾崇拜,遂成为灯文化肇始与发轫的诱因与内驱力。 
    于是,个体将他直接的利己利益附属于群体的利益,所有的皈依者则要以短期的身体上的牺牲来换取长期的遗传利润。处于文明史初期的先民们正是这样树立着一个个神秘的意念(或动物、或植物、或自然力),把原罪、把对今后飘摇前途的茫然、把对安定富足生活的渴念溶入了图腾的仪式、舞蹈与歌唱中。 
    愈是原始的宗教,其对于超自然力的信仰便愈要求纯粹现世的酬赏--长生不老,富足的土地与食物,避免身体的祸害,以及击垮敌人等等(马克斯?韦伯语)。对火的崇拜也正是这样,在高度的利他性背后,先民以他们的祈愿、祭祷向我们透露出本质上的利己性。这表明,即使是图腾活动也是一种人类人化自然的实践之一--童年的人类正在步履蹒跚却又义无反顾地走向文明。 
    我国关于火的图腾的实证也颇丰富,仅从繁多的孑存于现代的民间风俗中便可窥其一斑。聚居在云南中部哀牢山、乌蒙山等地的彝族人民自古至今就有对火崇拜的传统,他们的生产、生活和民俗文化,都与火密切相关。火在彝族人民心目中是吉祥的象征,火能消灾祛邪,给人带来幸福。哀牢山区的彝族群众,用烟火灭虫,以求五谷丰登;巍山县的彝族妇女,在帽子上缀着火花似的花球饰物,此帽名日火花帽,彝家儿童则喜穿火花鞋;火把葫芦笙是彝族的吉祥乐器,每逢喜庆节日,姑娘们便用这种乐器演奏乐曲;火龙夺珠是哀牢山西部地区彝族民间的古老游艺活动,两人手中的火把飞舞,闪闪的火光表现出火龙抢宝珠。我国的彝族、纳西族等民族,每年还要举行盛大的火把节。 
   炎帝的称号与火亦是大有渊源。《补三皇三纪》云神农氏以火得王、故日炎帝,以火名。 
   在炎帝故乡宝鸡,历代所建的炎帝庙或太阳神庙,每年夏秋两季都有盛大的祭祀活动,亦即卣普通群众装饰表演的以神农擒野苗即草、火神等故事为主要内容的社火(这一名字的由来可能与火有关)。正月十五日傍晚,耍火龙、放焰火、狂欢歌舞;时届午夜,村民们在自家院门外堆放松柏点起篝火,祈求一年吉利。小孩出生后,要从一堆篝火上面抱过,以保康健平安;家人仙逝,子孙们祭奠时,也要围着一堆大火绕行三圈,虔诚叩拜,送亡灵早日归天。在宝鸡,人们又把火与红色联系起来,姑娘出嫁要穿一身红(衣服),盖房建屋要搭红(布),表演出色的演员要挂红(布)。这一系列民情风俗,无不显达出火,在人民传统观念中的深刻隐喻与表征。居住在我国北部的游牧民族蒙古族亦有祭火习俗。火在蒙古民族是极受崇拜的对象,他们认为,火是纯洁的象征和神灵的化身,灶火是氏族、部落和家庭的守护神。同时,也是赐予人们幸福、财富,以及人丁兴旺、传宗接代的源泉。火被称作渥德,火神的名号则是渥德?嘎赖汗?额赫(直译为火神母)。从很古老的年代起,火就与蒙古族崇拜的天地、祖先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原始宗教的主要祭祀内容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