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位篇 背景概要 从这一篇开始,我们来讲一个最广为人知的克莱茵理论概念:“心位”,我们经常会从克莱茵以及后克莱茵流派的治疗师那里听到“偏执分裂心位”或者“抑郁心位”的说法,那么“心位”究竟是怎么发展出来的?它与弗洛伊德的发展阶段理论又有何异同? 我们先来看这一段阐释的视频: 在我开始具体讨论克莱因概念的演化之前,我想先讲讲“心位(position)”这个概念。 “心位”这个词本身就已经蕴含了发展的意思。从这个角度来说,“心位”大约像是发展的“阶段(stage)”。 因此我们可以说克莱因认为,在最初的6个月,孩子的心理是被一种原始的、偏执-分裂的焦虑、防御、信念、关注(preoccupation)主宰的状态,这是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在人生第一年的后半部分,婴儿生命的第二个六个月,他的信念和关注变了,变得更受抑郁性焦虑和防御主宰的状态,这是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但是克莱因的“心位”理论还有更描述性或者说现象学的意义。 它指的是一种焦虑、防御和幻想(这是主观体验)的排列(constellation)或系统或特征性的模式,它随着孩子发展而改变。 按照我之前的文章,我们可以说心位描述了孩子内在客体关系的世界的本质、结构或特性。 我们所有人都没有完全到达了抑郁心位,克莱因认为我们会交替出现更高级的和更原始的心理状态。 从这个角度来看,“心位”更像是一种世界观(weltanschuang),一种对于世界的看法,一种社会思潮(ethos)或文化。 这个观点是婴儿对世界体验的基础。克莱因在上世纪 30 年代和儿童进行的精神分析工作让她提出了这些新的概念。 最初克莱因的理论是基于弗洛依德已有的关于儿童发展的理论,它当时已经被亚伯拉罕(克莱因第二位分析师)有所扩充,但是亚伯拉罕对弗洛依德理论的挑战并没有克莱因理论的大。 你要知道,因为他们挑战了弗洛依德已有的概念,克莱因新提出概念导致了英国精神分析协会的撕裂,几乎导致协会解散。 我们现在还受到这撕裂中不同阵营的影响,它们后来形成了三大派系,或者所示英国精神分析协会内三种理论和政治性的团体,分别是当代弗洛依德派、独立学派、克莱因学派。 这段文字首先呈现给我们的内容是:“心位”蕴含了发展的意思,这意味着心位变化与成长及经验积累有关,另外一个与心位有关的重要特性应该是流动,如文中所说:“我们会交替出现更高级的和更原始的心理状态”,这就和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有了重大的区分:在弗洛伊德的发展阶段理论中,心理的发展是线性的,发展会因为过度满足或压抑呈现出停滞或倒退,从而出现心理症状,到成年期,发展基本上完成,个体会在成人期不断以某种方式重复生命早期的体验。 在克莱茵的心位概念中,则不存在发展的完成态,我们所有人都处在不断向目标迂回靠近的过程中,并且在成人之后仍然会经历有如婴儿般的原始心理状态,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我们会在之后的篇目为大家揭晓。 系列内容一览 内部现实篇·篇一:内部现实的重要性 内部现实篇·篇二:弗洛伊德的观点 内部现实篇·篇三:克莱茵的继承与发展 发展心位篇·篇一:发展心位的概念 发展心位篇·篇二:弗洛伊德的发展观 发展心位篇·篇三:克莱茵的发展阶段理论 发展心位篇·篇四:偏执分裂心位 发展心位篇·篇五:原始嫉妒及发展 发展心位篇·篇六:抑郁心位和婴儿式抑郁 发展心位篇·篇七:抑郁心位的发展成果 俄狄浦斯篇·篇一:俄狄浦斯情结及临床意义 俄狄浦斯篇·篇二:文学作品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篇·篇三:隐藏的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篇·篇四:准父亲们俄狄浦斯情结的激活 活现篇·篇一:比昂关于活现的观点 活现篇·篇二:活现的观点和描述 内容整理自 躬尝至理,亲灸宗师 克莱因学派理论与治疗实务系列工作坊(2017-2021) 第一期 克莱因学派的基本观点 联系我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