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蒋文青:[心理]偏执分裂位和抑郁位|心理学知识网

 脩齊祖母 2021-02-16
 9月4日晚,在上海精卫中心听林涛博士的讲座。题目是:《偏执分裂位和抑郁位》,主要讲述了克莱因的关于偏执分裂位和抑郁位的概念,以及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的体现。
 

       林由三国演义的“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入题,谈到克莱因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似之处,如《易经》中“变”的思想。相对于弗洛伊德的阶段/期/stage的静态分法,克莱因创造性地使用了位/position这个概念,意为反映焦虑、防御和客体关系的心理状态,描述的是心理状态和心理发展的动态水平。分久必合的“分”好比偏执分裂位、“合”好比抑郁位,人毕生的思维发展在这两者之间交替进行、螺旋发展。
  克莱因的评估诊断强调三个步骤:一是看来访者当下的焦虑;二是防御;三是客体关系。
  偏执分裂位的核心焦虑是被迫害焦虑。
  婴儿观察和临床实验表明:婴儿诞生时,死亡本能(克莱因接受了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伴随被迫害焦虑,并将之投射至外部世界(克莱因还认为婴儿的分裂与投射是与生俱来的心理机制)。通过分裂出坏的客体,从而缓解焦虑。类似的还有对饥饿感的分裂。接下来解释对被迫害焦虑的防御。
  第一个:分裂。
  分为正常分裂和病理性分裂。所谓病理性的分裂即精神病性的分裂,如分裂的不干净、怪异分裂等。例如《东成西就》中周伯通躲在盆景后面,误认为躲在大树后面。躲在大树后面是正常的分裂,缓解了焦虑,但躲在盆景后面时树的尺寸就不对了,和现实不符或者说难以适应现实真相,是不干净的分裂。又例如《催眠大师》开头那个分裂出来的女鬼,其实是不被自我接纳的那个坏的客体。
  第二个:投射认同。
  实质即混淆了自体与客体的边界,是病理性的或婴儿的幻想世界。投射认同的结果是不再接触真实的客体,同时会表现为自恋。分析师在临床中要像不倒翁一样,禁得起来访者的投射,投射过来的时候,摇晃而不倒。健康的心理发展是走出投射认同的迷沼,不断向纵深接触现实、走进真相。投射认同还会影响个体思维和象征的发展。此处举了拉小提琴象征手淫的例子。精神病性的个体无法区分拉小提琴其实只是象征着手淫,而非真实等同。
  第三个:理想化。
  婴儿还有可能倾向于在内心世界塑造一个好的或尽善尽美的外部客体,来缓解焦虑。偏执分裂位的客体关系表现为局部客体关系,即不完全的、局限的、片面的客体关系。例如边缘状态非黑即白、忽冷忽热、易走极端的倾向,其看待外在事物的视野是狭窄、局限的。此处还提到克莱因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妒忌(envy),妒忌是死亡本能的表现形式,是要摧毁好的客体。这个好的客体可以是外在客体,也可以是自身。林认为羡嫉这个翻译不准确,这部分几乎不存在羡这个带有正向意义的情绪。
  抑郁位的焦虑包含:矛盾情感、内疚、(促进)整合、接近真相、丧失与哀伤等。
  抑郁是爱恨交织的。比如哀伤,哀伤即允许离开,放手、放下,将爱的能量从已经丧失的客体收回,从而得以投入一个新的好客体。抑郁位的修通与俄狄浦斯期的修通有类似的地方,将力比多投向外在世界、培养外在兴趣、现实感、实践恋爱等等。
  抑郁位焦虑的防御:躁狂性修复和强迫修复。例如祥林嫂,反复唠叨不幸中,暗含了假如自己当初怎么做,就能避免悲剧发生的这样一种修复在里面。
  抑郁位的客体关系是一种整体客体关系,对立统一。需要知道的是,抑郁位并非一定比偏执分裂更为成熟、或者说现实功能更好。抑郁位可能表现为更严重的临床症状,例如内疚的极端可能导致自杀的倾向。
  最后林简单总结了偏执分裂位和抑郁位之间是一种动态关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从分裂、到抑郁、整合、再分裂、经抑郁、再整合这样一个交替螺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变化(易)发展历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