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孤独感的来源及消解的途径——精神分析家克莱因的理解

 昵称4390489 2018-07-31

本文分两个部分来讨论孤独感,首先是孤独是怎么来的?二是如何消解孤独。本文的内容参考克莱因《论孤独的感受》一文。

一、为什么会有孤独感?


1、对早期共生关系的渴望

在2-6个月的婴儿,被安全抚养的婴儿能体验到与母亲之间共生融合的关系,此时,婴儿在感觉上与母亲(及周围世界)融合为一体。这种温暖的关系无需通过语言文字的交流,能够非言语地被婴儿感觉到。

但随着婴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他最终发现母亲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个发现一方面促使他离开母亲形成独立的自我,另一方面则体验到一种无法挽回的失落感,并产生回归共生关系的渴望,这种渴望成为孤独感来源之一。每个人终生渴望回归到共生关系,这是曾经体验过的海洋般的感情,这种渴望会激起孤独的体验。

热恋状态下能够再次体验到共生融合的感觉,这可能会成为某些人用来防御孤独的方式,不断地让自己进入热恋的关系中,当热恋趋于平淡时,便投入到新的感情中。

2、自我及客体失整合的感受

在精神分析家看来,自我有好的部分与坏的部分,客体有好的部分和坏的部分,为了保全自我或客体好的部分,个体通过分裂机制,把坏的部分与好的部分分隔开来,以便获得一个内在的安全基地。

但这种安全感获得的代价是强烈的偏执或被迫害的焦虑(来自于坏自我及坏客体的投射),健康的发展是进行整合,将坏的部分与好的部分重新整合起来。整合能带来偏执焦虑的缓解,内在的破坏冲动的限制,增强现实感,但整合的过程也意味着全能感及希望感的降低(因为发现全好的客体及全好的自我是不存在的),并伴随着抑郁的体验。

可惜,整合的过程对每个人来说都不可能完全达成,这意味着必然有一部分自我被分裂出去,个体不可能完全了解和接受自己的情绪、潜意识幻想和焦虑,这成为了孤独感的又一来源。为了反制这种孤独感,个体可能会产生一个“双胞胎”的潜意识幻想,这个幻想象征着那些被分裂出去的自我部分。

3、害怕好客体的丧失

我们终生需要好客体。对于婴儿来说,母亲的离开等同于母亲的死亡。母亲是婴儿内在和外在的好客体,对她死亡的恐惧加深了婴儿对自己死亡的害怕,这也成为了孤独感的一个来源。

我们所爱的好客体可能将永远离你而去,联想到这个情景就能体验到一种孤独。

4、理想化丧失带来的孤独感

这是在整合过程中带来的丧失感。我们渴望一个理想化的客体,即一个全好的客体,跟这样的客体在一起时,我们也是完美的、强大的。随着整合的进行,我们增强了现实感,不断地认识到这仅仅是一种幻想和愿望,那些所谓的完美客体总有这或那的缺点和不足,这种发现所伴随的体验就是孤独感。

同样,我们也渴望自己将来是厉害的、伟大的,但随着整合的进行,我们不断地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格的、智力的、成长环境的......我们不断地发现,所谓的“我将来能如何如何“可能也仅仅是一种愿望或幻想,这也会带来一种失落和孤独的体验。

这是导致孤独感 的三种常见原因,另外还有一些跟客体关系中爱恨情仇有关的冲突,也会导致孤独感,因为较为复杂就不再一一展开。

二、如何消解孤独

那么,如何消解孤独感呢?克莱因发现了比较常见的几种方式。

1、内化好客体

婴儿期良好的母子关系,母亲作为一个好客体被婴儿内化,这成为了反制孤独的安全基地。好客体的存在为整合婴儿内部的破坏冲动提供了巨大的支持,这为减缓孤独提供了保障。一些没有被整合好的破坏冲动会被投射出去,成为偏执焦虑的来源(觉得被周围的坏客体攻击),后者会让人体验到孤独的感受。

整合带来对现实更好的适应,更能接受自身的缺点,对过去挫折的怨恨感受减轻了,由此带来对外界给予和享受能力的提升,开启外在的良好人际关系,能够充分的反制孤独。

2、强壮自我

随着一个人自我觉察能力的提升,不断地认识与体验自身糟糕的感受,逐渐地提升心理防御机制的水平,能够带来自我的强壮,强壮的自我进一步推动整合过程的顺利进行,以及与周围人关系的改善。自我的强壮也能减轻超我的严厉性,一个缓和的超我能够容忍和承受所爱的客体的局限(也就是对他人更有宽容心),不致于损伤与这些爱的客体的关系。

3、通过防御活动减轻孤独

如,

a, 依赖某个人,比如小孩依赖母亲,伴侣之间的相互依赖。对依赖的需要成为大多数人反制孤独的方式。

b, 逃向内部客体(幻想中的好客体,比如灰姑娘想象中的神仙教母),企图抵抗对外在客体的依赖,在某些成人身上,这种态度导致拒绝任何陪伴。

c, 追求独立。追求独立即是成熟的一部分,有些人可能会用它来防御孤独。比如,追求大量的金钱,有了钱就不需要依赖别人,抵抗与所爱的人分享与亲密的需要(往往反映了幼时亲密关系的创伤)。

d, 对老年人来说,沉湎于对过去的回忆,对过去的理想化能够减缓孤独感;对年轻人来说,对未来的理想化,对某些人或目标的理想化也能够减缓孤独。

e, 追求成功,追求他人赏识。每个人都渴望被赏识,婴儿被母亲赏识时,能够缓解孤独感,成人被他人赏识时,也同样能缓解孤独。如果过度使用这种方式,逃避面对自己,反而更加痛苦。

f,否认孤独。对孤独的否认(比如,相信自己不需要别人)会干扰好的关系的发生;相反,现实的感受到孤独,将孤独作为趋向客体关系的一种刺激,反而能带来好关系

最后,克莱因说到:虽然可以借着外在影响而降低或增加孤独,它永远无法被完全消除,因为朝向整合的驱策力和整合过程中所经验到的痛苦,皆源自内在,终其一生都是强而有力的。

总结一下:因为弱小,我们分裂了自我与他人,将自己坏的部分与好的部分分裂开,将客体好的部分与坏的部分裂开,整合的愿望成为了每个人都要达到的目标,我们希望自己变得完整,但却无法真正完成,因此,我们注定是孤独的。所幸,有了诸多对抗孤独的方式,比如,对自我的探索,对关系的渴望,对成功的追求等等。

参考文献:克莱因. 论孤独的感受. 见:嫉羡与感恩(第十六章).

——

作者为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