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客体关系理论——位态的概念

 小新jfx14n9wcn 2017-09-22



《客体关系入门》

吉尔·萨夫

大卫·萨夫


梅兰妮 克莱因关于位态的概念时什么?

克莱因描述了两种基础位态,偏执——分裂样位态和抑郁位态。这与弗洛伊德关于性心理发育阶段的观点是一致的。克莱因通过对母婴关系的研究得出了她的观点,并在移情中重现。无论在临床督导还是在对母婴关系进行直接观察的讨论中,她的观点都显得生动。


偏执——分裂样位态存在于生命最初的几个月里,这时婴儿面对着几乎最严重的焦虑,而他的认知加工器官却最不成熟。通过从经验中习得,认知上逐渐成熟,婴儿的能力发展出更高级的功能形式——抑郁位态。


在偏执——分裂样位态中,婴儿的关系被分裂和对攻击性投射的压抑所占据。由此产生的客体关系因而也是片面的,其特征是全或无的属性。婴儿把母亲看成好的和坏的,或者更精确一些,好的乳房和坏的乳房,与这一时期婴儿内心中处于优劣的部分客体相一致。婴儿感受的母亲是被婴儿幻想的口、尿道、肛门欲望的倾泻所劫掠。婴儿对母亲爱恨交加,被爱恋和憎恨不能同时发生,因为婴儿还不能将母亲看成一个完整的人。这一位态中,分裂和病理程度的投射性认同占主导地位,并非作为防御焦虑和建立关系模式的方式。


抑郁位态是从3-4个月大时开始的主要发展状态。正在成熟的婴儿定时地越过分裂、投射和因而发生的早期关系的全或无模式,进入到对客体的关注状态中。婴儿逐渐获得认知上的能力,将母亲视为完整的人而对她的映像更加完整,母亲可以同时表现出好和坏,喜爱和拒绝的品性。在头脑中同时包容在场的好母亲和不在场的坏母亲的这一新能力,意味着分裂不再是应对痛苦的唯一选择。可以通过依赖内化的好的客体来忍受痛苦。一旦这在自体中是可靠的,婴儿将有能力容忍矛盾情绪,为对待客体的方式负有责任而体验到内疚,也能修复造成的伤害。在偏执——分裂样位态中占主导地位的嫉妒的早期方面,在抑郁位态中被内疚所修饰,婴儿开始关注和感激客体,并希望弥补或“修复”与客体的关系,对抑郁和迫害焦虑的处理在童年的开始几年一直持续


一个人是非会从偏执——分裂样位态中成长出来,并随着逐渐成熟进入到抑郁位态中?


一旦在成长中出现,这些位态会始终存在于人的一生。我们并不是从偏执——分裂样位态成长出来而完全进入到抑郁位态,但一个比较成熟的人,其功能会更偏向于抑郁端。两种位态都有潜在的功能,无论是在正常状态还是在病理学上。作为成人,我们在两者间不断地变化。这两种位态都可以帮助我们应对世界,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偏执——分裂样位态是精神病的基础,但是也能促进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洞察,有时是一种适宜的不信任态度。抑郁位态使我们能够关心他人,与受到伤害的对我们来说重要的人产生共情并补偿他们,能接受失去和现实。抑郁位态并不意味着抑郁心境。它是指人有能力容忍内疚和失去所带来的抑郁,而且能够体验到对客体的关注。


克莱因也描述了“躁狂式的防御”。一个能忍受内疚的人,如果他的成长已经越过了偏执——分裂样位态的作用,可能会跳过抑郁位态,以此避免痛苦地意识到自己对他人造成了伤害,这种痛苦意识是与抑郁位态相伴而生的。他不是对受到伤害的客体感到担忧,而是轻蔑地控制客体,并否认它的分离,它的痛楚以及由此引起的矛盾情绪。对他人的关注可能会通过一种躁狂的修复尝试得到模拟,这样做可以掩盖对客体的影响,同时也可以用以避免为影响他人而负责。


只存在这两种位态吗?


这是克莱因描述的两种位态。最近,奥格登研究了伊瑟·比克、唐纳德·梅尔泽、弗朗西斯·塔斯丁和其他几位贡献者的工作,他们将这些人的工作和自己的工作整合起来,提出了一个更早的位态,他称之为“自闭——紧邻位态”。


自闭——紧邻位态来自婴儿紧邻一个客体的需要,其边缘为婴儿自体的边界提供了定义。婴儿利用与身体上定义清楚的照顾者边缘的客体临近,定义躯体的自体和内在的心理轮廓。与其他两个位态一样,自闭——紧邻位态在人的一生中也是持续存在。


儿童和成年人都在为这三种位态之间变换,是从自体首位到关注客体的连续统一体。在最焦虑的时候,我们只关注自体的发育和亲和(自闭——紧邻位态);在更成熟的时候,我们关注完整的、情绪矛盾地爱着的客体(抑郁位态)。而另一些时候,我们与来自分离的、被压抑的客体种坏的部分的报复作为抗争(偏执——分裂样位态)。




客体关系理论网络讲座

偏执分裂心位与抑郁心位

学习理论 讨论案例

网络授课 视频回看

99元/位

8月3日20点-21点30分

王峘导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