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州区皮影戏渊源考

 安橋8898 2018-08-28

彭晓东 游睿

皮灯影也叫“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皮影戏历史悠久,在北宋已有演出,并远及欧洲。据考证,三峡皮灯影起步较晚,大约在二百多年前的清朝时期。清代,开县(今开州区)皮影已广泛流传且颇为著名,遗留下来的皮影也较多。

开县皮影艺术的传播,源于开县一位开县籍朝庭官员甯俊位告老还乡时,朝庭送他一套皮灯影从京城带回,工艺考究,雕刻精细,色彩鲜艳,透明度好,逢节日或家庆,集众亲友演唱皮影戏。后逐渐在开县传播、发展。民国时期,县内各乡镇都有皮影戏的活动。1949年解放后,在开县活动的皮影艺人,留县城成立皮影组,在开县文化馆理化室内演出,后并入川剧团曲艺队。开县皮灯影的源生透射出形成的多样性,反映出开县工匠画师们根植于这方沃土之中,满足开县人民精神需求的文化形态和娱乐形式的创造。

与正史所载相出入的是民间传说关于皮影戏进入开县是与李宗羲有关。李宗羲晚年因病告老回乡,因一生清廉,并无积蓄,但为了显示清朝之威仪,用空箱运石,鱼贯出京,此事被人报告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大惊,速传宗羲而问,当查明真相,甚为感概,赐皮影数箱,说汝年迈归乡寂寞,以此戏伴过余生吧。李宗羲遂又“威风”出城。“皮影戏”便在开县落户。

“皮灯影”,又名皮影、皮影戏、影戏,古老的中国戏剧之一。开县,曾以大量的宫廷皮影而名振三峡。在民间传说中,是清末两广总督李宗羲得慈禧赏赐带回。但1990年版的《开县志》却记载为清末二品武将甯俊位得咸丰皇帝赏赐带回,那么,究竟是谁把皮影带回了开县?甯俊位三代、四代子孙回忆了那段历史,《甯氏家谱》也首次亮相,揭开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网友聊天:提供与传说不同的史实

2005年7月21日,深夜。开县已在一片安静之中,但此时又是网络这个世界处于亢奋的时刻,一直在研究开县文化的政协委员、作家刘登平象往常一样,每有网友聊天,他都要问一问对方是否知道一些有关开县历史文化的事件。近几年来,他通过这种方式获取了在目前开县境内很多没有的文献资料,作为一个爱好开县方志研究的他,可以说收获颇丰,也尝到了网络世界给自己的研究工作带来的甜头。一度时期,他对开县皮影的研究遇到了难题,在开县有两种说法,一是李宗曦,一是甯俊位,都有一些资料,但都不足以佐证。

这时,约感疲倦的刘登平正准备下网,一个叫“红岩”的网友上线,留言“我有有关皮影的资料,你们在网上的资料不实”。刘登平一个激灵,马上从座位上跳起来,马上回复:能否提供一二?但“红岩”却在这个时候下了线。

在兴奋和失望交织下的刘登平从此每天都在网上等这位叫“红岩”的网友上线,但“红岩”好象从人间蒸发了一样,整整一个月居然没有上线,为此,刘登平“为伊消得人憔悴”。

9月8日,开学已经一周了,坐在电脑旁吃饭的刘登平突然听到电脑“孜孜孜孜”的声音,一看,“红岩”上线了。

刘登平马上“摔”了饭碗,迅速“逮”住“红岩”……

让刘登平兴奋不已的是,“红岩”提供的信息都是与开县传说不同的史实,而与县志的记载基本吻合。

9月22日,记者通过刘登平见到这位叫“红岩”的网友,她就是与开县皮灯影有关的清朝末年将军甯俊位的四代孙甯远星的夫人颜红。

《甯氏家谱》:再现甯俊位其人其事

在颜红的带领下,记者来到颜红的公公——甯俊位的三世孙甯守忠家中。今年已经七十有一的甯守忠看上去精神矍铄,完全看不出来有七十高龄,这大概是武门之后的缘故吧。老人言语不多,他拿出一本黄裱纸装订成的《甯氏家谱》,据甯守忠介绍,这是甯家家谱第一次向媒体公布,一段尘封了上百年的历史得以复原。这段历史的主人公就是甯俊位。

甯俊位(1831——1900),字世忠,开县郭家耄坝村人(现名毛城村)。家中四兄弟,他排行老三。幼年不幸,父母双亡,从小被舅母养大,但舅母家也十分贫穷,所以成年后就当了长工。生活的艰难,使甯俊位甚至到了二十多岁还不能娶妻成家。于是,甯俊位便参了军,希望谋一条出路。

在开县民间,甯俊位被称为甯大人,关于他的传说很多,其中,作为与太平天国作战的一名普通士兵,后来能成为一代名将,传说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一次,甯俊位深夜起来解手,不经意间,发现了前来偷袭的敌军,在甯俊位吓出一身冷汗的时候,他没有忘记将这一关系到全军生死存亡的发现报告给上官。于是,军队迅速组织有效的防御,并打败了敌军。由此,甯俊位受到嘉奖,加上他没有后顾之忧,回家也是打长工,所以作战勇敢,拼死向前,迅速成长为将军,他的戎马生涯大多在南京一带度过,最后官至二品,封武显将军。据甯俊位亲自手书的家谱记载,甯俊位50多岁(1885年)时退役。退役后一直闲居在郭家耄坝。

据甯守忠讲,甯俊位在朝廷当时颇有地位。在甯俊位退役10多年后,还接到过朝廷的圣旨,要甯俊位继续带兵打仗。由于当时甯俊位年岁已高,身体状况离大去之期不远,所以没去。但那道圣旨却被甯家子孙作为传家宝,用一个木箱锁住以后供在神龛前。

甯守忠说,那道圣旨他小时侯还见过。其样子与我们平日里在电视里看到的圣旨略有不同。它长大约两米,宽50厘米左右。上面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内容。除了除夕之夜,甯家人平日里不准任何人观赏。这道圣旨一直保留到解放初期(1950左右),才将其烧毁。

在甯俊位所留下的遗物中,一直保留到今天的还有两把甯俊位行军中使用的宝剑,剑名曰“二五锏”。剑约两尺长,锋芒无比,砍普通刀剑如砍木头一样,从不卷口。关于宝剑,毛成村一带留有许多传话,很多人还说得沸沸扬扬,说是两把剑很辟邪,如果那家孕妇难产,有这两把剑挂在床头就没事了。当然,传说归传说,实不可信。但由此可见这两把剑在当地的影响。

甯俊位退役后深居简出,为人低调,当地老百姓十分敬重他,但也不知道他究竟是什么来头,只知道他是个大人物。据说,当地团总一直很尊敬甯俊位。有一次有个知府到开县巡查,途经郭家镇时,团总就请了甯俊位去作陪。当甯俊位穿着一身盔甲战袍出现在知府大人面前时,趾高气扬的知府连忙下跪。众人才知道,原来甯大人官居二品。

开县皮影:甯俊位婚礼时,咸丰帝赠送的礼品

甯氏家谱载,甯俊位妻子白氏生于咸丰三年六月初十辰时,即一八五三年,南京省镇江府丹佳县人,一九四0年卒于耄坝村。因当时甯俊位在南京一带作战而结识。家谱中没有记载白氏的名字,但可以想象出来这位比甯俊位小21岁的白氏死后和甯俊位均葬在耄坝。

在甯家,关于甯俊位如何在战场上勇猛无敌,都没有留下任何故事,这与甯俊位为人的低调有关,但关于皮影的故事,都能讲得清清楚楚。当甯俊位和白氏结为夫妻时,咸丰皇帝为了褒奖甯俊位,就将几箱皮影作为礼物送给甯俊位夫妇作为他们新婚的贺礼。文化不高的甯俊位也许不是很喜欢,但是皇帝的礼物,所以他视为珍宝,后来回到开县也将这些礼物带回了开县,从此,开县有了皮灯影。

甯俊位和白氏结婚后就退了役,回到故里开县。

装皮影的箱子至今还完好。在甯俊位后裔甯守忠的家中的阳台上,记者看到了这个箱子。箱子长约两米,高约1尺。为优质木材所造,朱红大漆,铮亮闪光,除铁环等有些锈色,保存基本完好。

除此之外,现在住在开县老城的甯俊位后裔甯保忠家中还留着一幅挂帘。挂帘为竹制品,质地均匀如缎,是一种装饰品。据说,这也是当时皇帝随皮影一起送给甯俊位的礼物。当年,开县文化部门希望老人能捐献出来,但老人很倔强,就一直把这个挂帘留在了身边。

演皮影戏:甯守忠童年的游戏

甯家人拥有皮影,在甯守忠的记忆里面非常深刻。甯家到了甯守忠十岁左右都还没有分家,一个院子里和他同龄的就有十多人。童趣天真,所以那一箱皮影就成了他们儿时的玩具。甯守忠还清楚地记得那个装皮影的箱子里面当时装着满满地一箱子皮影。皮影雕得很好,里面的形象很多,无论人和动物都惟妙惟肖、色彩艳丽,煞是好看。皮影每个全身约20厘米高,摸起来都很光滑。他们趁大人不在,就偷偷地去箱子里拿几个皮影出来玩。他们用桐油灯照皮影,前面用放一块布,自己胡乱编一些所谓的“戏文”,过一把演皮影戏的瘾。但后来这些皮影不断丢失,到甯守忠懂事的时候,箱子里的皮影“已经下去了一尺多远了。”

甯家院子:依稀可见历史的痕迹

根据甯守忠老人的讲述,记者随后专门赶到了郭家镇毛城村。

在毛城村,一说起“甯大人”的名字,许多老年人都津津乐道,据他们回忆说,当年的甯家院子可是一个大户人家的派头,整个院子有房子近三十间,大门有壁照,飞檐斗拱,十分气派,大门上有“将军第”等字样。

在甯家院子的旁边,过去是一个城隍庙,解放后一直是毛成小学的教室,后来,年久失修的城隍庙倒塌,小学就搬进了甯家院子。可惜的是,不久后小学改建,甯家院子就不复存在。但至今还可以看出一些墙头和残留的石头。

对于毛成村的人来说,他们说得最多的就是甯家有皮影戏。但问到具体的东西,他们都说不清楚。

多种版本:使开县皮影的传入蒙上神秘面纱

在开县,虽然皮影的传入在县志上已经记载,但在民间却流传着不同的版本,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关于李宗羲传入说。

李宗羲晚年因病告老回乡带回皮影一事,并非传讹,在当时的京官仕人和民间都有所传闻,以至流传。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关于刘罗锅刘镛晚年告老还乡一段便是引用的这个故事,可见其影响和流传之广。今开县有一些对文史有兴趣的志者便对此事耳熟能祥,而开县此传说在《宰相刘罗锅》之前。而据史料所载,慈禧爱看皮影戏,由此看来民间传说也有它的根基。

据有关人士介绍,1990年版的《开县志》开始的时候就采信了李宗羲传入皮影的说法。但当时温泉镇有个教师叫甯雄豪,为甯俊位的侄子,那时还健在。当时甯俊位解甲归田,就住在甯雄豪的父亲家,并让他父亲帮助购置田产,对甯俊位的事情知道很多。他把所调查的情况告诉了县志办得到确认,写进了县志。

三峡皮影:开县皮影的“影子”

三峡皮影大至分部在开县、梁平、万州、云阳等地,尤以开县皮影最具有特色。自从甯俊位从京城带回皮影后,在开县广为传播、发展,当时以演出剧目多、表演生动、皮灯影造型灵美等深受观众欢迎和喜爱。开县皮影体现着开县人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有的皮影为生活所用,有的则可以当成旅游纪念品。

据已故文学家孙楷第先生考证,皮灯影始于唐代中晚期或稍晚的五代时期(公元七世纪——八世纪)。当时是为佛教宣示轮回报应的佛法服务的。寺院中的俗讲僧在超度亡灵时,用影人作为死者的灵魂。十四世纪初,波斯有位历史学家雷士丹丁曾记载一段有趣的影戏交流史料:“当成吉思汗的儿子继承大统的时候,曾派遣演员去波斯讲演一种藏在幕后的戏曲”即为影戏,所以皮灯影也叫“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据考证,三峡皮影起步较晚,大约在二百多年的清朝时期,据1990年版《开县志》记载:“清末,县人甯俊卫(应为‘位’)在外居官,告老返乡时,带回皮影一套,工艺考究,雕刻精细,色彩鲜艳,透明度好,逢节日或家庆,集众亲友演唱皮影戏……”从而在三峡地区广泛流传。

现开县图书馆馆藏有雕刻、做工、彩绘精细的艺术精品清代“皮影”2000余件(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