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入秋后,每天喝两杯加料水,赶走全年湿气,还能甩掉大肚腩

 健康生活八十年 2018-08-28

入秋后虽然有秋老虎撑腰,白天的气温看起来还很高,但早晚已经秋意浓,秋风飒爽了。

这个时候,很多人说要防秋燥,这没错,但更为重要的却不是防秋燥,而是先排净身体淤积了一年的湿气。

四季当众,秋季是最适合去除湿气的季节。

春天虽然和秋天差不多的季节,但紧随春天而来的夏天,会让你去除的湿气重新回来,等于白费功夫;夏天炎热,看似除湿的好机会,却是一年中最容易被湿气侵犯的时节,冬天太寒,寒和湿互相作用,又牢不可破。

一年中最佳的祛湿时节就是入秋后,此时祛湿不仅可以赶走全年湿气,更能给冬天的健康做好准备。对于女生来说,还是个甩掉大肚腩的好机会。因为很多女生的大肚腩都是湿气在作怪,湿气走了,肚腩也就消了。

说了这么多,入秋后,到底要怎么祛湿呢?

祛湿的方法很多,这里只说最简单的:每天喝两杯加料水

第一杯:将蒲公英根0.7、赤小豆1.7、薏仁0.7、淡竹叶0.2、马齿苋0.1、槐米0.1、芡实0.3、绿茶0.2混合碾碎,制成蒲公英马齿苋茶包,每天拿一包泡水喝,祛湿又清火

很多人大概都知道红豆薏米的祛湿方法,但只是简单的红豆加薏米并不能起到很好的祛湿效果,所以要进行改良,让各种材料发挥其相协调的作用。

蒲公英,擅长祛湿热,有泻火、除湿、利尿作用,可改善湿热所导致的恶心、舌苔发黄等问题,对湿热引起的痘痘有不错的效果。

马齿苋,归肝、心、脾、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利水祛湿作用。

薏苡仁,为祛湿的佳品,味甘、淡,性微寒,归脾、胃、肺经,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

赤小豆,健脾利湿、消肿解毒。淡竹叶, 以渗湿泄热见长。芡实, 归脾、肾经,能健脾祛湿、固肾止泻。

槐花,可凉血止血,清肝泻火。绿茶,不发酵,多种成分几乎都保留下来,祛湿效果最佳!

第二杯:第二杯可能有点复杂了,是在第一杯的基础上更加综合调养脾胃的配方,将蒲公英0.5g、薏苡仁0.3g、栀子0.3g、赤小豆0.2g、茯苓0.2g、砂仁0.2g、山药0.2g、甘草0.2g、绿豆0.2g、葛根0.2g、黑豆0.2g、百合0.2g、干姜0.1g、芡实0.1g、冬瓜皮0.1g、淡竹叶0.1g、马齿苋0.1g、陈皮0.1g、桔梗0.1g、荷叶0.1g、人参0.05g、金银花0.05g、菊花0.05g、紫苏叶0.05g混合碾碎,制成蒲荷陈皮茶包,每天拿一包泡水喝,祛湿又健脾。

祛湿只是第一步,祛湿的第二步应该是健脾,脾好之后才能确保去除的湿气不再来,这就要比单纯祛湿更难,所以,配方上也就更复杂。

栀子,入药以后清利下焦,也祛湿排毒,平时经常用它泡水喝能预防湿热黄疸发生,另外它还能有效祛除人体内的湿毒,能预防湿疹和脚气。

茯苓,有着很好的消肿、排湿气的作用,特别是对于脾虚食少以及失眠多梦和身体虚弱、排泄异常的患者来讲,有着非常好的改善作用。

砂仁,既能健脾健胃,又善于化湿。砂仁化湿是使已失去运化的脾胃功能恢复正常,使病理产物快速排出体外,恢复身体的气机升降,加快水液的吸收和代谢产物的排泄,从而减轻这些毒素对身体的损害。

山药,对健康有很大的好处,具有健脾养胃、活精养肾、润肺止咳、降血糖、抗衰老、护肝明目等功效。

陈皮,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之功效。现代研究发现,陈皮挥发油对胃肠道有温和的刺激作用,促进胃液分泌,助于消化。

荷叶,具有清暑化湿、升阳清阳、凉血止泻的作用,对于暑湿烦渴、暑湿泄泻、脾虚泄泻有一定的帮助。

知识链接:身上有三个排湿口

1、肘窝——曲池穴——位于肘横纹的外侧端,屈肘取穴,在手肘关节的弯曲凹陷处。

2、膝窝——委中穴——位于腿窝的中心点上,走的是膀胱经。

3、腋窝——极泉穴——位于腋窝顶点,在腋动脉的搏动处。

注:所有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