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命幻影:让庄子带你走出柏拉图的洞穴

 空空是如如不动 2018-08-28

生命幻影:让庄子带你走出柏拉图的洞穴

生命幻影:让庄子带你走出柏拉图的洞穴

 如果你对人生感到迷惑,而想做一番清理,那恐怕要先问你对人生、世界和自己有多少认识?这些认识又可以信赖到什么程度?庄子用“罔两问影”的寓言告诉我们,我们所认识的自己、世界和人生并非真实,而只是真实的影子。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环绕在我们惯称的影子周围还有一层影外微阴,它就叫“罔两”,也可说是我们的第二个影子。在〈齐物论〉里,罔两看影子一下子移动一下子又停止,问它为什么这么没有主见?影子回答说它也不知道,只觉得好像受什么东西摆布。在〈寓言〉篇,当罔两又提出同样的问题时,影子做了较详细的回答:

   我如此活动,自己却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我就像蝉脱下来的壳、蛇蜕下来的皮,跟本体相似却又不是事物本身。火与阳光出现,我就显明;阴暗与黑夜来临,我随之隐息。…它们活动我就随之活动。①

     罔两对影子的疑问,其实也是我们对自己的疑问:“我现在为什么会这样想?刚刚为什么会那样做?”而影子的回答让人想起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洞穴寓言:在一个洞穴里,有一群从小就被监禁的囚犯,双脚和脖子都被铁炼缚住。他们身前有一堵白墙,身后则燃烧著一堆火;他们唯一能看到的是自己及身后事物在白墙上的投影。因为从未看过其他东西,他们很自然地以为那些影子就是唯一的真实,如果洞穴内有什么声响,也被认为那是影子所发出的声音。

    庄子与柏拉图用类似的寓言表达了同样的看法:如果把人的感官和思维看做光,那我们对事物的观照就犹如光的照射,你所认识到的自己、世界和人生只是你感官和思维的投影,它们就像影子、蝉壳或蛇皮,跟本体相似却又不是事物本身。感官和思维较清晰(光线较强),看到的也许会清楚一些,但毕竟还是影子,只是模糊度不同罢了(就像影子与罔两的差别)。但多数人却认为那是唯一的真实,并对它们深信不疑。

    《吕氏春秋》里有个故事说:某人丢了斧头,他怀疑是邻居的孩子偷的,於是他看那孩子走路的样子、脸上的表情、说话的腔调,无一不像个偷了斧头的窃贼。后来,这个人在山谷里找到了他遗失的斧头。几天后,再看邻居的小孩,却发现他的动作、态度,没有一样是像小偷的。这个故事很生动地说明了庄子和柏拉图的观念:我们无法认识“真实的小孩”,我们所认识的只是自己感官、思维、知见与好恶在小孩身上的投影。对小孩的认识如此,对其他事物及自己的认识也无一不是如此。

    在柏拉图的寓言里,有一个人后来挣脱锁炼,逃出了洞穴,看到外面真实而又美丽的世界。庄子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将他的体验写成《庄子》这本书,想告诉那些依然被囚禁的人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幻、什么是人生的大道。如果你对人生感到迷惑,而想为自己找到新的定位与方向,那庄子就是你想要找的人,他将告诉你如何挣脱自己感官与思维的锁链,用新的认知方式去观照红尘的一切,让你开始截然不同的人生。

原文:

①予有而不知其所以。予,蜩甲也,蛇蜕也,似之而非也。火与日,吾屯也;阴与夜,吾代也。…彼强阳则我与之强阳。(寓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