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在古代不是“我”,“我”是一种兵器

 天宇楼33 2018-08-28


東方生活美學 


不知各位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伐”、“战”、“戟”、“戣”这些打打杀杀的字长得很像,它们之间,曾经是否有过什么样的联系?

 


其实,汉字中凡带“戈”字旁之字,均与兵、杀、战事相关

“我”也不例外。

 


《说文解字》曰:“我,施身自卫也,从戈从手”。

施身自卫用来保护自己”的意思。

“从戈从手”作何解释?

给各位看两张图就明白了↓

 


这是一件1975年从陕西扶风伯氡墓出土的一件青铜铸“我”兵器,现藏于陕西宝鸡博物馆↓

 


刃作三波曲齿状,犀利,背平直有一凹槽,背上附有两椭圆形銎,銎上有对穿用以固定木秘。该器长28厘米,宽8.5厘米,重220克。怎么看都像是《西游记里二师兄使用的铁筢子,只是没那么密集罢了。

 


北京故宫博物院还藏有一件镂空铜“我”,长29厘米,宽14厘米。

 


拿着这两件叫做“我”的兵器,对照一下甲骨文↓

 


可以发现,在远古时期,“我”在那时,正是被绘制成以上图片中兵器的模样。

原来,最初的“我”真的是一种兵器!



从甲骨文发明到现在,数千年过去了,知道“我”还是一种兵器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了。

 

河南叶县春秋墓中的两件同样带有三个波状突齿的兵器


“我”在古代应当是“横杀武器”“锯杀武器”,是专对付列阵敌军和战车战马的折杀性武器。

它的作用,应当和锯子一样是,而不是“砍杀”或“用力挖”。

 

美国Freer Sackler 博物馆藏有一件类似上述“我的兵器


它前端有三个锯齿形的钝尖,是这一武器发挥作用的关键部位——锯锋,即锯齿。

 

基部有两个銎孔,在銎孔上装上把柄,在把柄上系上绳索,左面的往左拉,右面的向右拉,使锯片来回作水平运动。

 


那么,当古代“我是一种兵器的时候,那时的人如何称呼自己呢?


 


他们所使用的第一人称代词是“朕寡人不才不佞小人贱民以及等等。


 


那时候寡人都不是君主或皇帝的专用词,中国历史上第一本综合性辞书《尔雅释诂》中就有解释,指:朕,身也。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才规定只能是天子自称。



至于寡人在春秋战国时期更是大众用词,古代诗歌集《诗经邶风》中就有先君之恩,以勖寡人等等。

 

寡人到了唐代,才成了皇帝的专称。

 


至于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用,出现时间也很早,最早见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当时的作为代词用,指的是我们

 

作为武器,容易激起大家的斗志,所谓枕戈待旦,大丈夫当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因此将士们常取戈自持,凡持戈之人,皆归属我方便引申出表示自我的意思,从那时起沿用至今,再也没有变动过的意思。



人们在发言的时候,往往会说“我想”、“我认为”、“我以为”。

在生活中,更是经常听人说:这个是我的、那个是我的,我的房子、我的车子、我的财产…… 这说明很多人非常在意自己,甚至说,非常自我。



人要独立思考,要有自己的观点、态度、主见, 人云亦云、盲目从众必然不好。

反过来,人过分自我,做人往往会自以为是、自私自利,做事往往会损人利己。

 

要做到自我保护,又不至于伤害他人,请记得《论语·子罕》中的那句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在这里,遇见更好的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