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浅谈洪式太极拳的缠法

 红色的鱼jrvpgx 2018-08-29

    此文浅谈对洪式太极拳的缠法的认识,是多年来给学生讲拳的心得体会,也包含着我的授业恩师杨喜寿教授多年来对我认识的斧正。一年多前就酝酿写下来,但一直难以落笔,挂在心中,实在不舒服。现借着洪式太极拳官网征文的机会整理出来,只涉及到对缠法的粗浅理解,没有涉及到技法问题。还不成熟,希望后面继续完善。

 

1. 缠法

    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指出:“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不懂缠法就不懂(陈式)太极拳,陈鑫将缠法提到如此高度,可见他对缠法的重视程度,这个论断也确立了缠法在(陈式)太极拳中的地位。


    洪公均生继承了陈鑫的理论,对缠法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将缠法分为自转和公转两大部分,认为缠法即是自转和公转的配合,并将自转分为顺缠和逆缠,将公转分为正旋圈和反旋圈,定为洪式太极拳的基本功法。尤其提出了太极拳“内劲即缠丝劲”这一论断,揭开了内家拳“内功(内劲)”的神秘面纱,更进一步确立了缠法在洪式太极拳中的核心地位。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讲到:“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那么阴是如何不离阳的,阳是如何不离阴的?阴阳是如何相济的?王宗岳并没有讲明。但通过横向比较几位前辈大家的理论可以发现:太极拳正是通过缠法将阴和阳、虚和实、刚和柔等太极的两个对立面紧密联系在一起,密不可分,从而使太极拳达到了“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的“对立统一体”。


    比如正手圈,走下弧线收回,是收肘不(主动)收手。收肘是将肘“舍”给对方,以便“引进落空”,是为“阴”;不(主动)收手是“得”,即不能全“舍”,从而将对方的劲截住,是为“阳”。这一个弧线,有舍有得,将太极的“阴”和“阳”完美的统一在一个动作之中!当然可以深入一点,利用身法的缠法,体现“阴阳相济”,可以留给大家慢慢体会。


    因此我认为缠法是实现太极拳“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的”关键之处,是太极的桥梁和核心,这对理解太极拳,理解太极拳的养生与技击作用起到关键作用。

 

2. “气”与缠法

    谈到传统武术,总绕不开“气”字,到底何为“气”,至今没有出现令人信服的解释。大部分拳派都要求练拳时“松静自然”、“自然呼吸”。洪公均生不提倡“空谈意气”,也就是在对拳没有深刻理解和体悟的情况下,去谈“意气”都是“空谈”,都是“臆想”。


    《内功经·总论》对如何练气有精辟的论述:“必伸筋拔力以通之,而后真气自行。行是气可以养觔(通劲、筋),可以济气矣”。根据这段话,我认为:太极拳中,最好的“伸筋拔力”的训练方式就是习练缠法,将周身的立体螺旋缠法练对、练熟了,到了一定程度,“真气”会自行运转。这种通过缠法练出来的“气”,比刻意用意念引导的“气”,要来的自然、健康。洪公不提倡意气,不空谈意气,乃我们后辈的福气!

 

3. 摔法与缠法

    按照洪公对缠法的定义,我认为公转加自转的运动方法,一般都可以定义为缠法。洪公对上下肢的缠法的定义是很明确的。


    现在的太极推手都是以摔为主,所有很多人认为这不是太极推手,而变质成摔跤了。我两三年前也是这样认为的。随着对缠法认识的深入,我认为摔法也是太极拳法。


    首先,武术的应用不外乎“踢、打、摔、拿”,太极拳是武术的一种,当然也离不开这四个字。其次,当用摔法时,会有进步、退步占据有利位置,也会有转体发力。所以我认为,进退步过程中伴随的就是身法的公转,转体发力就是身法的自转,自转加公转,就是缠法!因而,摔法也是应用了缠法的,也是太极技法之一!


    只是现在推手,摔法过多,很难全面体现太极的太极十三势,这也是一大缺憾,值得从业者深思。

 

4. 拿法与缠法

    提到太极缠法,大部分人都是会想到“拿法”这个技法。太极拳的拿法有很多种,包括拿对方的指、腕、肘、肩等反关节,此时关节失去了周围肌肉群的保护,变得很脆弱,极易受到伤害。可见拿法是比较凶狠的招式。


    但常见的情况是在走拿法时都是双方配合演练,即把手伸出来给对方来拿,但在实践中尤其是与现代搏击相对抗时,对方进退的速度很快,单独的拿法很难奏效。另外,在不同拳种交流时,对方也会把手伸出来,但会使出最大的力量来抵抗“拿”,此时单一的拿法,也是很难奏效的。所以被人误解为太极拳的“缠法”是没用的,是骗人的。这种看法是把拿法等同于了缠法,是对缠法的误解。


    我认为“拿法”不等于“缠法”,“缠法”也不等于“拿法”,拿法是利用了立体螺旋缠法的一种技术。即公转加自转的缠法。因而在实践中用的是缠法,只是以“拿”的方式体现出来而已。所以要在实践中将拿法用好,必须将缠法用好,必须灵活运用步法和身法,避其锋芒,拿其惰处。另外“拿”只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结果,万万不可老想着去“拿”对方,越是刻意,越难成功。

 

5.公转与自转问题

    前面讲过太极拳是个“对立统一体”,所以太极拳具有多面性,在基本原则范围下,很难说一种方法是对还是错。但缠法在定义范围内,还是要注意缠法的对与错问题,尤其是初学者更要注意。

(1)洪式太极拳的缠法是公转加自转的立体螺旋;

(2)缠法不是单一的肢体运动,需要周身相随、周身相合的;

(3)缠法的公转和自转不能分开,只有自转,则会给对方很多的活动空间,起不到缠法的作用,我把这个现象叫做“空转”,就像拧螺丝时,把;螺丝拧“滑丝”了一样,怎么都拧不进去;只有公转,对只在对方身体外转,难以找到合适角度,力也不会往对方身上走,在推手时需要注意。

 

6. 与陈式缠法的关系

    “缠丝法”、“缠法”,是陈氏十六世祖陈鑫前辈提出来的,之前虽然有缠法动作,但没有这个专有名词,陈鑫提出后,成为陈式太极的专有术语。其它武术门派,包括其它太极拳,也有缠法,只是名称不同,表现方式不同。


    根据历史规律,新事物的出现,很难一下被人接受,尤其是在“武无第二”理解之下。所以我认为陈式在陈发科公时代,对陈鑫提出的“太极拳缠丝法也”这个概念的重视度不够。这一点可以从陈发科公的众多知名弟子中,很少有人对缠法进行细致解读的情况中看的出来。毕竟如果陈发科公对“缠丝法”这个概念给于足够重视的话,其弟子不会不重视这个术语。正是洪公以及顾留馨前辈在1964对此概念的大力提倡,才引起陈式太极传承人的重视。(此观点仅限个人逻辑推理,未经考证)。


   陈鑫在提出“缠法”时,对缠法只是进行了大量的列举,没有进行严格定义。所以描述复杂,难以理解和记忆。


    洪公将缠法明确定义为自转加公转的立体螺旋运动方法,定为太极的基本运动规律,是对陈鑫缠法的发展。洪式把正反圈作为基本功法,有个重要的特点是划圈时,很重视肘的位置和作用,并称之为“出时手领肘”、“收时肘领手”、“肘不离肋”,以及“收肘不收手”等,非常严格。并和身法腰裆的进行配合。已经具有鲜明的特征。这对缠法的发展均起到推动作用。

 

7. 缠法与健身防身

    人们都说,太极拳是健身的拳法,值得学习。也有的说,太极拳是武术,要用搏击功能。当然有的说,要把太极拳分为健身太极和实战太极。


    实际上这些都是有失去偏颇的,不能不偏不倚的看待太极和太极拳,是对太极拳不了解造成的。因为内容较多,所以还是另文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