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肩周炎胳膊抬不起来,快试试这种中医绿色疗法

 紫苏333 2018-08-29

肩周炎


肩周炎是一种发生在肩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的退行性变和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属中医学“痹证”范畴,称为“肩痹”、“肩凝症”。



病因病理

肩周炎是肩关节的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发生一种范围较广的无菌性炎症反应。由于肩部肌腱、肌肉、关节囊、滑囊、韧带、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组织液渗出而形成疤痕,组织萎缩,致骨肉粘连,最终造成关节活动受限。

中医学认为,五旬之人,气血渐衰,筋失濡养,致软组织退行性变,复感风寒或外伤,引起经脉拘急、疼痛、活动不便以致粘连而得此病。



临床表现

本病缓慢发病,持续性疼痛,夜间加重,影响睡眠;上举外展及肩部旋转功能受限,其中以外旋受限尤著。在急性期以肌肉痉挛为主,慢性期以关节挛缩为主;日常生活动作受限,梳头、穿衣、束带、举臂等动作均感困难。


治疗方法

方一 注线法

[取穴]阿是穴、患肩对侧阳陵泉。

[方法]常规消毒穴位,将约1 . 5cm长已消毒的羊肠线,放置在9 号埋线针前端后,持针刺入所需深度。待得气后,让患者活动患肢肩关节,若感患肩痛感明显减弱,退出9 号针头。接着选阿是穴,一般在肩内陵、肩髃、肩髎、肩贞四穴附近寻找,找准阿是穴后,用同法埋入约1cm长度羊肠线。最后在埋线部位贴上创可贴。每隔15 天1 次,6 次为1 疗程。


方二 注线加小针刀法

[取穴]压痛敏感点

[方法]先在患肩找出压痛敏感点(或肩部活动时的痛点)3 ~ 5 个,这些痛点一般分布在喙突处、喙肱肌、肱二头肌短头、冈上肌、三角肌、冈下肌、冈上肌和小圆肌抵止端,肩峰下等。在痛点作局麻。用12 号埋线针放入1 ~ 2号羊肠线于针管尖端。将穿刺针的斜刃顺着肌肉纤维走向,从皮丘处垂直刺入穴内,待有酸张等针感后,轻微提插数次,然后纵行疏剥几下,再横行剥离几下,当觉针下有松动感时,再推入针芯,将羊肠线送入肌层,取出针具。外贴胶布块。10 天治疗1 次,治疗期间应注意活动肩关节,不使再次产生新的粘连。


方三 注线法

[取穴]健侧中平( 足三里下1 寸,偏于腓侧)、阳陵泉,患侧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曲池。

[方法]将1 . 5cm 长的消毒0 号羊肠线置于埋线针针前端,针体与皮肤呈15~25 度角快速刺入皮下( 注:曲池、中平穴针尖向上,其于穴位方向沿经络向手足方向),放倒针身,左手将针下皮肤捏起,右手将针沿皮平行推进30cm,然后以进针点为支点,将针在皮下作左右各15 度角扇形平扫,持续3分钟,然后一边退针,一边用针芯将羊肠线推入皮下,局部消毒,创可贴覆盖。每5 天治疗1 次,2 次为1 个疗程。


方四 注线法

[取穴]

局部取穴:患侧颈夹脊穴C4、C5,肩后穴、肩髃、肩井、压痛点。

循经取穴:曲池、合谷、外关、三间。

经验取穴:条口、承山

[方法]每次选择4 ~ 5 穴位,常规消毒后,用9 号一次性埋线针,置入2/0 号PGLA线体,在夹脊穴快速刺入皮下,然后针体与人体矢状面约呈45°角斜向脊柱缓慢进针1~1 . 5 寸,植入线体,其他穴位可以根据穴位解剖进行

相应的操作。



处方精汇

1 . 用注线法

选穴患侧肩前、肩后、肩髎穴。穴位局部浸润麻醉,然后剪取0~1 号线体3cm,用9 号埋线针垂直快速进针,当针尖达皮下组织时,迅速调整针尖方向,以15 度沿肱二头肌短头肌腱向肩峰方向透刺,寻找强烈针感向肩臂部或上肢前臂放射后,缓慢退针,用创可贴固定。埋1 次保留15 天为1 疗程。15天后再进行第2 疗程。


2 . 用切埋法

先寻找压痛明显部位,常见部位有肱二头肌长腱沟、三角肌前后缘、肩峰下滑囊、喙突、冈上窝、冈下窝等部位,每次穴位埋线疗法一般选穴 10 个左右,依压痛点多少而定,穴位局部皮肤按常规消毒,用尖头手术刀片刺破皮肤、皮下组织及浅筋膜,切口长5 ~ 6mm,用直钳钳住5 ~ 6mm长的“0”号

羊肠线2 根,经皮肤切口通过浅筋膜直达肌肉层,待病人有胀痛感时弹拔3 ~ 4秒钟,刺激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然后松开直钳,将羊肠线留于肌肉层内,切口用丝线缝合1 针,贴上创可贴,5 ~ 6 天后拆线。


按语

临床发现,针刺阳陵泉可以提高痛阈或耐痛阈,使疼痛暂时缓解,患肢肩关节周围僵硬的肌肉很快松弛下来,而疼痛的暂时缓解为运动患部提供了条件。在此基础上紧跟着的主动运动或被动运动时可使疼痛获得更为持久的缓解。在肩部关节处穴位埋线不可刺入太深,以免线体进入关节腔,肩井处不可深刺,为避免刺伤肺尖,可以用提捏进针。肩周炎埋线的取穴一般有以下几个思路:首先是最为常规的局部取穴,常用肩三针、肩井、臑俞和局部阿是穴;其次,是根据神经节段取夹脊穴治疗,一般取C4、5,再次是循经取穴,根据经络循行部位一般取手三阳经相应的穴位;还有经常使用的穴位就是经验穴,例如条口、阳陵泉和三间等。除此以外,应根据患者体质和病因病机的不同,选择不同穴位,如祛风选用风池、外关;散寒加拔火罐,除湿选用阴陵泉、足三里,补肾选用肾俞、太溪等埋线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