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开语言文字的秘诀——听管建刚《孔子游春》有感

 屿之岸水之滨 2018-08-29




很久以前,就亲临现场听过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孔子游春》,印象非常深刻,王老师让学生在反复地朗读中积累语言,发现孔子教育方法的与众不同,读懂孔子的深深教诲。王老师那充满磁性的声音至今还在耳边萦绕。当一看到这个题目,就激发了我的好奇心。管老师将会以怎样的方式来教学这一课呢?众所周知,管老师擅长于读写结合,开发学生语言思辨能力、构思能力,他会怎样来设计教学呢?我期待着。




有幸于鲲鹏群里听到管老师的《孔子游春》这一课。在这堂课的教学中,管老师先从
“子”字入手,让学生明白“子”是古代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再由”引入“君子”。然后直奔主题,出示水的四个像君子一样的特点,让学生圈出关键词。接着是朗读指导。然后抓往省略号,补充水的其它特点。“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这样的文字,以学生的能力是看不懂的,因此,管老师出示的是自己归了类的译文。并用序号标出11个水真君子的特点。再让学生试着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四个特点来重组课文第8小节。课文第8小节写了水似君子一样的四个特点,这是明摆着的,从无疑处找出疑点,这是管老师解读文本的特色。通常我们一般老师在阅读此处时,也会注意省略号,也知道水的特点并不是只有文本中的四个。但是我们通常不会去思考,既然水有如此多的特点,为什么作者就只偏偏写这四个特点呢?另选四个特点行不行呢?这样的思考,让我们把文本读得更通、更透。




学完
“谈水”,再学“谈志向”谈志向”,课文里只有两三句话。为了让学生亲身体会子路的志向,管老师从让学生读到联系生活实际,举了很多例子。看似很烦,实则是让学生明白了他们三人的志向与前面的四个特点是有联系的,是一一对应的。此时,我们观课者才恍然大悟,学生也才恍然大悟。原来前面读、圈、选、说,做了一大堆的事,就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写作前后要搭调,要对应才行。然后管老师再举例说明,如果后面写弟子们“勇敢”,那前面就要写“水”勇敢的特点等等。其它亦然。最后解决难点,孔子是个施教化的人。再回到文本的前半部分,孔子是怎么教他的弟子?从而得知孔子是一个施教化”的人。再次总结,课文中讲的两个故事,“谈水”与“谈志向”是一一对应的。




纵观本堂,非常简单,管老师只做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让学生认识到课文中的两件事是一一对应的,写文章要前后照应、瞻前顾后。当前课堂教学所提倡的一课一得,管老师是这样的。王崧舟老师在执教《爸爸的花儿落了》也曾说:“我在本堂课上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插叙。其它的事情都是围绕着插叙来进行的。




 
 管老师是怎么教的,教什么。我们已很清楚了。但听到这样的程度还是不够的。管老师为什么要这样教,这样教有益吗?




         
 小学生作文的要求比较简单,只要能围绕一个话题或题目把想表达的意思表达清楚即可,但往往问题就出现在围绕一个话题或题目上。关于小学生习作的弊病,我可是深有体会。大多数老师为了希望学生的习作能得一个较高的分数,都会担心孩子的习作不长,内容太少。我们批改习作时也会发现,虽然孩子们的字数上去,内容也比较具体了。但在审题上出现了偏差,文不对题,前后矛盾,写着写着就写到一边去了的比比皆是。因此,结合管老师的这堂课,我个人认为是很有益处的,如果多几次这样的教学,学生在习作中就会大大减少文不对题跑题现象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