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充满戏剧性的俄国史之六

 陆一2 2018-08-30

沙皇——雷帝

        

  自罗斯立国以来,其最高统治者一直都称“大公”,而不是国王或皇帝。这是因为他们一直认拜占庭帝国为其宗主国,自己是拜占庭的藩属(其实他们在历史上多次跟拜占庭对着干,并不是什么好奴才)。但大家熟悉的“沙皇”又是怎么来的呢?这就跟俄国史上一位传奇人物——伊凡四世有关。

传说伊凡四世出生时全国遍响雷声,地动山摇。这似乎也预示着他将有惊天动地之举。1533年瓦西里三世去世,年仅3岁的伊凡继位,由其母叶莲娜辅政。叶莲娜是个精明能干而又野心勃勃的女人。1534年她废除了摄政议会,把权力牢牢地抓在自己手里。接着她除掉了瓦西里三世的弟弟尤里,1537年又把另一个弟弟安德烈的叛乱镇压了下去,从而稳固了权力宝座。但在1538年叶莲娜却突然去世,有传言说她是被毒死的。于是8岁的伊凡四世就成了孤儿,贵族议会则趁机掌握了实权。但此时贵族内部又分成了主张领主利益的叔伊斯基集团和主张集权的别尔斯基集团,他们都想控制年幼的伊凡。因此这两派之间阴谋和暴力不断,这使得伊凡四世从小就生活在恐怖的环境里,也使他从小就厌恶大贵族。

两派贵族为了争权夺利,上演了一幕幕刀光血影的纷争。最后叔伊斯基将别尔斯基关进了监狱,掌控了大权,他带着党羽横行霸道、胡作非为,还常常夜闯王宫,恫吓年幼的伊凡,然后扬长而去。叔伊斯基集团的所作所为,以及宫廷里阴险狡诈、凶恶残暴的斗争场面使伊凡的神经受到可怕的刺激,他由胆怯变为神经质的怯懦,后来又开始变得孤傲多疑、冷酷无情。原本以为伊凡四世会是个“汉献帝”,但他却很好地抓住了历史给他的机遇,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1543年叔伊斯基被处死,政权落入伊凡的舅舅格林斯基手中。格林斯基把土地分给了亲属和党羽,废除了有利于中央集权的政策。此时13岁的伊凡体格已像个成年人,他的残忍开始令世人惊讶。他有时会骑马闯入人群,践踏百姓。他还喜欢折磨小动物,并看着它们痛苦地死去。他命人将叔伊斯基的弟弟活活打死,并暴尸宫门示众。从此贵族们开始惧怕伊凡了。

1547116日,伊凡四世在克里姆林宫的教堂里举行了加冕仪式。由于拜占庭帝国早已灭亡,伊凡已没必要再继续称“大公”,于是他自称“沙皇”。俄语“沙”是拉丁语“凯撒”的转音,其本意是皇帝的意思。这“沙皇”一词是半音半意,“沙”就是“皇”,“皇”就是“沙”。因此在所有翻译的外来词汇中,“沙皇”一词最有特色,它一个字表音,另一个字表意。

这伊凡的舅舅格林斯基掌权后简直就是第二个叔伊斯基,其亲属和党羽横行无忌,令贵族和百姓深恶痛绝。15476月,莫斯科发生了一场大火,两万多座房屋被烧毁,1700多人被烧死。蒙受灾难的市民把愤怒发泄在格林斯基家族的身上。他们冲入克里姆林宫,在圣母升天大教堂找到了格林斯基,并把他当场打死,同时还打死了许多格林斯基家族的人。格林斯基的官邸也被劫掠一空。面对怒不可遏的群众,伊凡第一次感受到群众力量的可怕。

不久,伊凡四世便把格林斯基的势力赶出了权力中心,并趁机抛开贵族议会(杜马),成立枢密院。枢密院是最高权力机关,依照沙皇的旨意发布命令,也是沙皇的顾问机构,沙皇通过枢密院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伊凡四世从而将权力集于一身,并着手开始进行改革。在阿达舍夫、西尔维斯特和维斯科瓦提的协助下,伊凡完成了莫斯科公国向中央集权国家转变的改革。

他命西尔维斯特编纂新法典,并于1550年向全国颁布。法典一大特点就是削弱了大贵族的权力,规定大贵族不再拥有城镇司法权,今后一切案件由沙皇法庭审理,封地贵族也享有同大贵族同样的地位。法典还强调了中央集权,限制了地方贵族的权力。

随后,伊凡又在阿达舍夫的协助下进行了军事改革:战时停止按门第选任军官的制度,军官一律服从中央兵团第一统帅。各地领主都要服兵役,并提供马匹、壮丁和武器参加征战。此外还明文规定了土地领有者须按每150俄亩耕地出一名全副武装的士兵。出于防卫莫斯科的需要,他还建立了一支使用火器的射击军而有别于一般的军队,他们可以携带家属,一面执行任务,一面经营小手工业和商业。伊凡四世还从射击军中挑选了3000人作为私人卫队。这也是俄国最早的常备军。军事改革奠定了军队正规化的基础。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和整顿,伊凡羽翼渐丰,于是便对周边地区投去了炙热的目光。在伊凡四世时期,从金帐汗国分裂出的喀山汗国、克里米亚汗国和阿斯特拉罕汗国经常袭扰俄国的边境。而在西边的利沃尼亚骑士团阻断了俄国通往波罗的海的通路,强大的波兰——立陶宛同盟也时刻威胁着俄国。伊凡四世决定采取“先东后西”的战略。他先后四次攻打喀山汗国,最终于1552年攻占了喀山。接着又于1554-1556年兼并阿斯特拉罕汗国,从此整个伏尔加河流域都成了俄罗斯的领土。沙皇的势力还延伸到了西伯利亚汗国。征服喀山后,西伯利亚的叶季格尔汗从1555年开始向沙皇纳贡。当时克里米亚汗国也时常侵扰俄国边境,许多大臣都建议他对其进行讨伐,但沙皇的目光却已投向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并于1558年开始了长达25年的利沃尼亚战争。

且说这利沃尼亚就是今天的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它濒临波罗的海,交通便利、物产丰富,海上贸易十分繁荣。其中里加、列维尔(今塔林)等城市更是波罗的海东岸的重要港口,是东西欧贸易的枢纽所在。当时俄国的出海口都在北冰洋沿岸,所以等于没有出海口,他们与西欧的贸易只能通过陆路,由波兰、立陶宛或瑞典商人把商品转卖给西欧。所以伊凡四世非常想拥有出海口,从而可以直接与西欧进行贸易。他曾对大臣们说:“波罗的海的海水是值得用黄金来衡量的。”

统治利沃尼亚的是利沃尼亚骑士团,此时骑士团因内讧而导致国力衰弱,因此他们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到1560年俄军已经占领了利沃尼亚的大片领土,并生擒了骑士团团长福尔斯滕伯格。这样利沃尼亚骑士团作为独立的武装力量已不复存在。由于俄国打垮了骑士团,使得利沃尼亚周边的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立陶宛趁机占领了利沃尼亚南部,瑞典也占据了今爱沙尼亚的北部地区。立陶宛还联系了丹麦和瑞典来共同对抗俄罗斯。而伊凡四世也毫不逊色,马上施展外交手段。他来了个“远交近攻”,先与丹麦结盟,又与瑞典缔结停战协定,最后把打击的矛头指向了立陶宛。

1563年伊凡率8万俄军猛攻先前被立陶宛占据的罗斯古城波洛茨克,并攻克之。但随后1564年俄军在乌拉河战役中被立陶宛击败,前线总指挥库尔布斯基叛逃立陶宛,形势急转直下。库尔布斯基的叛逃其实是大贵族对伊凡专横不满的表现,伊凡的改革损害了他们的既得利益,而库尔布斯基的叛逃也引起了其他大贵族的同情,他们开始以不同的形式与沙皇对着干,这在国内造成了很大的骚乱,君主专制与大贵族之间的对抗日益加剧。

按照伊凡四世的性子,他一定会用“更强硬”来对抗“强硬”,掀起一阵血雨腥风。但这次他却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出人意料的宣布自己将隐退,并离开了莫斯科,前往亚历山大自由村。接着他派出使者带着两封信前往莫斯科。一封信是写给总主教阿法纳西的,信中列举了大贵族盗窃国库、投敌叛国、侵吞土地等罪行,希望教会不要予以庇护。另一封信是晓谕莫斯科市民的,说他不能容忍他周围的背叛行为,他不再管理这个国家,他还特意说明自己并没有生市民的气,希望广大市民不要误会。此信公布之后全城轰动,市民在神职人员的带领下,请求伊凡继续执政,并严惩叛逆者。大贵族见群情激奋,惶恐不安,于是恳请总主教阿法纳西从中调解,请求沙皇息怒。伊凡接受了要求,但也提出了继续执政的条件:沙皇可任意处罚叛徒(主要指大贵族),并能剥夺他们的财产。按照领地公国的模式建立沙皇的特区(即直属领地)和部队,称特辖区和特辖军。全国被划分出了普通区和特辖区,凡归特辖区的地方,原来的王公全部迁入普通区,在普通区领取土地,特辖区则分封给沙皇亲信和地方中小贵族。当然特辖区相对富庶,而普通区都属于“老少边穷”地区。大贵族被迫接受了伊凡提出的苛刻条件。

伊凡通过他独创的特辖制度摧毁了大贵族的经济基础和政治权势,从而建立起高度集权的国家。以特辖军为鹰犬的沙皇在国内实行残暴、血腥的统治。血腥的屠杀在国内随处可见,特辖军残忍暴虐、草菅人命。他们有点类似于中国明朝的特务机关,只要是发现任何谋反的迹象,他们便可采取他们认为必要的行动。当然他们所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大贵族。伊凡曾在7年间杀掉了4000多名大贵族。人们开始称伊凡四世为“伊凡雷帝”——像雷霆一样无情。

整顿完国内的局势,伊凡再次把注意力投向了利沃尼亚。1566年立陶宛请求以维持原状为条件签订停战协定,俄方则要求割让里加,因此谈判破裂。立陶宛为了对抗沙皇,便于1569年与波兰在卢布林宣布成立卢布林联合,从此波、立两国正式合并,成为新波兰王国。新的波兰王国几乎囊括了今天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五国的领土,一跃成为东欧大国。所以俄国与立陶宛的矛盾也就转化为与波兰的矛盾。在基辅罗斯时代两国就结了梁子,这时的局势更使得双方的矛盾进一步加深。波、立两国合并后实力大增,使俄国不敢轻易发动进攻,战事陷入僵局。

1571年克里米亚汗国突然大举进攻俄国,俄军被打得措手不及,连莫斯科都遭到了焚毁,蒙古人劫掠一番后就撤回了克里米亚。话说这克里米亚汗国是从金帐汗国中分出来的国家,它以克里米亚半岛为统治核心,其疆域还包括整个黑海北岸从第聂伯河下游到顿河下游一带。1430年哈吉·格莱正式立国,并以金帐汗国的正统继承者自居。黑海南岸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崛起后,克里米亚便成为其附庸国。土耳其也想以克里米亚为马前卒向俄国境内拓展势力,因此克里米亚汗国又被称为“奥斯曼帝国之鞭”。1572年,尝到甜头的克里米亚汗再次对俄国发起了进攻,这次由于有土耳其人帮忙,他准备一举击败俄国,重振当年金帐汗国的雄风。但在距离莫斯科45俄里的莫洛佳村克里米亚军队被俄军击败,退回了克里米亚。

莫洛佳之战阻挡了蒙古人和土耳其人向东欧拓展的势头。在此过程中特辖军的腐败无能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是在地方军的配合、支持下才取得了对蒙古人的胜利,基于此伊凡雷帝决定废除特辖制。将普通区和特辖区以及地方军和特辖军实现了合并,中央任命总督管理地方。这样原来以分封制为主的领主政体就被彻底消除,俄国正式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集权体制。

三年之后,特辖制在人们的记忆中开始逐渐淡漠。政局平稳,国力有所恢复,雷帝又想起了利沃尼亚。在这三年中波兰王位两度虚悬,大贵族们都忙着竞选国王、拉选票,所以也没工夫顾及利沃尼亚。可不曾想雷帝的野心更大,他既是雷帝自然做出的决定就十分雷人。他让外交部门对波兰的选举施加影响,试图登上波兰王位。但终被波兰议会否决,于是恼羞成怒的雷帝决定马上派兵扑向利沃尼亚。

1575年,俄军开始在利沃尼亚采取果断行动,接连从波兰手中夺得彼尔诺夫和阿普萨尔要塞,并控制了列维尔到里加的滨海地区。雷帝还与奥地利进行秘密谈判,建议两国瓜分波兰。1577年雷帝统率大军亲征,接连攻克多个要塞和城堡。军事上的胜利使雷帝昏了头,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形势,认为可以一鼓作气地打败波兰,并顺利拿下整个利沃尼亚。谁知此时周边的形势已开始对俄国不利。俄奥谈判不欢而散。波兰国王巴托雷也调整了内政,改组了军队,并同丹麦、克里米亚和土耳其建立了攻守同盟。而这时的瑞典又趁俄波两国激战之时从背后插了俄国一刀,它突然出兵占领了纳尔瓦、列维尔等地。俄军腹背受敌,形势危急。同时克里米亚汗国也于1580年和1582年两次入侵俄国,伊凡只好于1582年与波兰签订合约,次年又与瑞典议和,把一部分夺得的领土被迫割让给了波兰和瑞典。至此历时25年,席卷几乎所有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利沃尼亚战争终于落下了帷幕。

长期的战争极大地损害了俄国的国力,俄国试图在波罗的海沿岸站稳脚跟的初次尝试也以失败而告终。俄国只保住了芬兰湾沿岸的一小块土地,以及涅瓦河的出海口。很明显,伊凡雷帝在对形势的估计上过于乐观且树敌太多,在克里米亚汗国的威胁还没有消除的情况下就与波兰——立陶宛和瑞典展开对利沃尼亚的争夺,最终导致自己腹背受敌,利沃尼亚得而复失,从而留下了终身的遗憾。

在进行利沃尼亚战争的同时,伊凡并没有忘记在东方的扩张。1581年伊凡四世受命贵族斯特罗加诺夫家族征服西伯利亚,斯特罗加诺夫派遣叶尔马克率哥萨克匪帮入侵西伯利亚汗国。这叶尔马克本是在南俄草原从事劫掠活动的土匪,被官军击败后逃往了卡马河流域,并投靠了在此地垦殖的斯特罗加诺夫家族。斯特罗加诺夫给他们配备了火器、翻译和向导,于1581年攻占了西伯利亚汗国的首都。用火器武装起来的哥萨克终于战胜了手持弓箭的蒙古人。沙皇得其捷报,立刻赦其前罪,并赐予盔甲等物。在沙皇眼里,叶尔马克由土匪一下子就变成了具有冒险精神的开拓者,是帝国的栋梁,屌丝成功逆袭了。1584年,当地蒙古人发生暴动,叶尔马克被杀死在额尔齐斯河里。在俄罗斯民间流传着许多叶尔马克的传说,他也是很多民间文学作品中的英雄人物。但在西伯利亚的蒙古人眼中,他却是个十足的侵略者,对其恨之入骨。后来直到1598年俄国才彻底征服了西伯利亚汗国,从而打开了通往东方的大门,这也是俄国入侵亚洲的开始。

纵观伊凡四世的一生颇有建树,是个爱折腾的人。他对内削弱了大贵族的势力,留下了一个行政管理更为集中的帝国。虽兵败利沃尼亚,但却打开了通往西伯利亚的门户。伊凡鼓励发展文化事业,尤其重视印刷术的推广。他本人也善于写作,遣词造句和运用讽刺方面颇有造诣。他对宗教十分狂热,特别相信君权神授。我个人认为雷帝长于权谋和杀伐决断,但却缺少了一分冷静和理智。他是那种典型的沙皇,即对内实行专制集权,对外谋求侵略扩张。其后的沙皇大多有他的影子,当然这也正是他们体内的蒙古基因在起作用。

  雷帝死后国内动乱不断,一场场闹剧接连上演,刚刚有所起色的俄国又陷入了低谷,黑暗再次笼罩了俄罗斯的大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