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稿 | 李学斌 作者 | 何金山 来源 |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昨日,我们推送了一则病例——反复发作的心悸,原因究竟为何?|答题有奖。你是否已经找到答案了呢? 病例挑战 患者为52岁男性,高血压病史5年,因“反复发作性心悸2年、加重3月”就诊。 患者2年内多次发作心悸,多于劳累和情绪激动时出现,无胸闷、胸痛,无黑曚、意识丧失,心悸每次突然出现,持续数小时后逐渐缓解,0-1次/月,憋气及咽部刺激无明显疗效,曾于当地医院就诊心电图提示“心律不齐”,未予特殊诊治。 3月前开始患者心悸发作较前频繁,持续时间延长,每次最多可持续4-5小时,其余性质如前所述。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我院。患者入院时窦律心电图如图1,另外一份窦性心律的心电图发现了异常的波(图2)。 ■ 问题1:图1窦性心律心电图有何异常? ■ 问题2:图2中方框内异常的波是什么?干扰?房早?起源如何? ■ 问题3:患者心悸原因是什么?图2中异常的波和其有何关系? ■ 问题4:如何进一步诊治? 前面说到我们要讲一讲一个富有故事性的医学三部曲:房早、房速和房颤。今天我们就从提出的病例出发,来看看,房早、房速、房颤是如何谱写这个富有故事的三部曲。 中年男性,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反复发作性心悸,多于劳累和情绪激动时出现,没有典型突发突止的特点,不支持“室上速”。外院曾发现“心律不齐”。近3月心悸频率和持续时间加重,入院的窦律心电图如图1。 图1:患者窦性心律心电图。 我们先来看图1,II导联P波直立,振幅最高,aVR导联P波倒置,V5、V6导联P波直立,是一个再标准不过的窦性心律心电图。又有何异常呢?
再来看图2,红色方框和蓝色方框内,QRS波中间多个“异常的波”,是干扰吗?不似高频的肌电干扰,且在多份心电图可以重复。 图2:红色方框和蓝色方框内可见异常的波。 既然不是干扰,根据其形态特点,可以判定为P波,而其形态和窦性心律的P波明显不同,显然为异位的P波。 异位P波的频率很快,接近300次,左侧红色方框内展示了连续房早未下传,右侧蓝色方框内4跳,前面同样是频发房早,多个未下传,红色箭头指示的这一跳,提前的P波落到T波上,典型的“P on T”现象,而这4跳,已然节律绝对不齐,如果持续下去,是不是就是紊乱性房速,或者我们熟悉的房颤呢?
对于房颤发生的机制,早期Moe提出了多子波折返学说,即心房内存在多个微折返,各自折返,互相碰撞,导致了完全紊乱、没有任何规律的房颤。虽然理论上解释了房颤,但对房颤的治疗上无太大指导意义。 1998年Haissaguerre等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发表文章,指出左右心房、肺静脉、腔静脉、冠状静脉窦开口等部位,或其内一定距离处(存在心房肌袖)可快速发放冲动,驱使周围心房组织产生房颤,形成了房颤的局灶驱动机制(图3) 图3:肺静脉内的异常触发灶,驱动了房颤的发生 对比我们的图2,那一个个异位的P波,是不是就像一个个由肺静脉驱动的“小炸弹”,经年累月地轰炸着左心房,可以预期,这样的患者,终有一天左心房会出现问题,终有一天会发展为房颤! 至此,我相信有不少人和我一样,相信这个患者可能已经发生了房颤,而房颤也正是其心悸的原因。具有高血压这样的危险因素,心悸不符合“突发突止”典型室上速的特点,左房扩大,心电图可见频繁“肺静脉触发活动”的征象,全部的因素放到一起,勾勒出来的就是房颤的画像。 理论已经如此“完美”,接下来需要的是证据。 为了明确患者房颤发作的证据,完善了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果不其然,Holter中发现了数阵阵发性房颤发作(图4),和患者临床心悸症状吻合。 图4: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发现了房颤 那么,对于该患者我们又该如何治疗呢? 对于阵发性房颤患者,我们首要追求当然是恢复窦律:恢复窦律的方法包括药物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包括氟卡尼、心律平和胺碘酮等。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进行导管射频消融(I类指证);也有的患者,不愿意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直接进行导管射频消融(IIa类指证)。总体来说,导管射频消融维持窦律的成功率,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 对于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的原理,其实很简单,房颤的发生取决于火柴(肺静脉内的触发灶)和房子(左心房),房子是不能换的啦,只能在火柴上做文章。 我们都知道大部分火柴都来自于和左心房相连接的肺静脉,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一种方法,让肺静脉内的“火柴”不能进入左心房,那么左心房这个房子是不是就不会再着火了呢? 图5:房颤射频消融肺静脉隔离示意图 通过射频的能量,围绕着肺静脉进行消融,构建一个肺静脉和左心房之间的隔离带(图5),使得肺静脉内的火柴再也进不了左心房,房子不着火,房颤自然不会发作。 总 结: 肺静脉的触发活动不但构建了房早、房速、房颤的三部曲,同时也向我们透漏了阵发性房颤的机制(肺静脉内的触发活动)。房颤有多个机制,而这个机制是我们最喜欢的,因为其正中导管射频消融的下怀(肺静脉隔离隔的就是你!)。 我们不但能够通过频发不下传的房早预测房颤的存在,也能通过它预测患者对导管射频消融的反应超好。对于这类明确肺静脉触发活动引起的阵发性房颤,我中心单次射频消融成功率可在90%以上,高于没有明确肺静脉触发活动的患者。 下次看到这典型的“P on T”房早,和短阵未下传的“房速”,我们这些科学的医生也能掐指一算,“您这反复发作的心悸,很可能是房颤啊!”。而且不止于此,我们还能自信的开出一剂良药:“导管射频消融”效果很好。 最后再留下个问题,肺静脉有4根,图2的触发活动来自于哪一根呢?
参考文献 1.Haissaguerre M, JaisP, Shah DC.Spontaneous initi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by ectopic beats originating in the pulmonary veins. N Engl J Med,1998,339(10):659-666. 2. 2016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EACTS. 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 截止今日17:00,界友“”猫儿”给出的答案部分正确且点赞数最高,小编在这里送上一本《波德瑞德(Podrid)临床心电图解析(共六卷)》中的一本~ |
|
来自: 耘禾 > 《心脑血管保健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