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外智库看中国】中国金融监管体系重整是改革的佳音

 徒步者的收藏 2018-09-02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中国金融监管体系重整是改革的佳音 

文|  Martin Chorzempa,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3月13日,全国人大决定合并银行业和保险业监管机构,并将更多决策权交给央行(即中国人民银行)。这将有助于解决信贷问题,增加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性,明确各机构的职责分工。

 

中国分业监管格局的变革之路

 

自2003年中国银监会脱离央行以来,中国“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格局一直持续到现在。另外两会是1992年成立的证监会和1998年成立的保监会。本世纪初,中国的银行业面临严峻的不良贷款问题,需要大量紧急援助维持正常运作,而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开放外资竞争也迫在眉睫,设立针对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的专业监管机构是一个解决办法。

 

但是专业化监管方式存在严重缺陷。逐渐兴起的影子银行常常模糊银行、保险和证券之间的界限,这一点在2008年以后尤为明显。分业监管无法有效管理这些混合机构。虽然央行在“一行三会”中处于“同等地位中的第一”,但是央行没有权利管辖“三会”,无法有效协调监管工作和处理复杂多变的金融领域。分业监管也很难形成一个系统性的、宏观审慎的监管方式,难以监管不同领域的金融体系及其相互联系。

 

精简监管体系

 

中国政府多年来一直在讨论各种各样的改革思路,其中包括将多种监管职能合并为一个“超级监管机构”。于牵扯众多利益的“一行三会”,中国政府没有试图将其完全整合,而是采取了一个折中方案。2017年11月,由国务院直接领导的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正式成立,其负责人为国务院副总理,级别比一行三会任何一家的负责人都要高,委员会的职责是协调金融行业整体战略。

 

重整后的监管新格局将简化政策决策和实施流程。中国人民银行将接管银监会和保监会的立法和规章制定职能,自身权力得到显著提升。由于整合后的银监会和保监会将只负责政策实施而非政策制定工作,决策机构从原来的四个部级机构减少到两个,即央行和证监会,其目的是减少监管重叠、明确管辖区域。这样一来,全面贯彻去杠杆、减少金融风险变得更加可行,即使金融企业将相同经济功能混合到不同类型企业里,也将难逃金融监管。

 

监管整合的美国方案

 

全球政策制定者和学者已普遍接受通过严格管控风险和资本充足率来确保银行储户和投保人享有类似的风险保护。证券监管机构则关注市场透明度和正常运作,让顾客意识到他们面临风险。

 

中国保监会和银监会的合并,在很多层面上与2011年美国的储蓄机构监理局(OTS)并入货币监理署(OCC)十分相似。OTS常被认为是“监管俘虏”,成为了其所要监管行业的摇旗呐喊者而非裁判。美国金融机构通过各种操作重组为储蓄机构,以便将自己列入OTS名下监管,减轻监管负担。这样的宽松管制与金融危机的灾难性后果直接相关,让许多金融机构受到重创,纳税人也损失惨重。

 

从2002年起,中国保监会就开始减少对保险业的管制,允许保险公司投资众多新型资产、开展类似于风险投资的短期保险业务。到2015年下半年,在进一步放宽对保险公司限制的背景下,拥有政治资源的保险巨头安邦集团及其他保险公司开始在海外大举收购,这样的狂热收购造成了许多严重问题。2017年4月,当时的保监会主席因贪污被查处免职,中国政府目前依然在处理因监管无效造成的问题。同美国的OTS一样,麻烦众多的中国保监会被整合,一个更强有力的监管机构将代替它履行职能。不过,就像在美国一样,完全的整合需要数年才能完成。

 

未来的不确定因素

 

中国金融监管体系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一是中国金融监管新格局将如何改变地方与国家层面的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资源不足的地方官员主要负责辖区内金融机构的日常监管工作,执行银监会等监管机构制定的政策,而监管新格局进一步将权力收归中央。另一个问题则是证监会的未来。目前证监会依然独立存在,但是它身旁还有个更强大的央行。另外,监管新格局将如何影响金融科技公司目前尚未明晰,这些公司能成为全球最大金融科技公司的原因之一就是监管机构之间协调不足带来的生存空间。

 

(原文链接:

https:///blogs/china-economic-watch/chinas-restructuring-financial-regulation-good-news-reform

END


荟萃智库思想

推动智库合作

提升智库成就

中国智库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