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用附子诸方的探讨

 文文ap25 2018-09-03

仲景在《伤寒论》中用附子的方剂有桂枝加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真武汤、附子 汤等19首。其使用药物除附子外,还有桂枝、生 姜、细辛、千姜、人参、白术、芍药、茯苓、黄连、黄芩、大黄、葱白、大枣、猪胆汁、甘草,共计16味, 涉及的范围有解表、补益、温里、渗利、清热、泻下等药。仲景用附子诸方,都为温阳而设,其适应范围可归纳为以下6个方面:

《伤寒论》用附子诸方的探讨

1 、表里同病 桂枝附子汤证,《伤寒论》曰:“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这是太 阳中风兼阳虚汗漏证治。是方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加附子温经复阳,阳复则表固汗止,汗止则津不外泄,阳复津回则诸证可愈。这是求本论治的范例。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为太阳中风兼阳虚胸满证而设。胸满是阳虚阴弥所致。因阳虚较甚,故加附子温经助阳,芍药乃阴柔之品,不 宜于胸阳不足之胸满。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与麻黄附子甘草汤证,均为少阴病兼表证。两方都有 温经解表的微发汗作用,前者寒象较甚,故伍以细辛,而不用甘草;后者证势较缓,故佐以甘草而不用细辛。

2 、阳衰阴盛 四逆汤既能温肾阳回,又能温脾 驱寒,因此能温运脾肾之阳,主治少阴寒化证的 四肢厥逆,所以方名四逆,为回阳救逆的代表 方。方中用药仅3味(附子、干姜、甘草),但对配 伍意义却存在不同的理解:一是认为附子为君, 干姜为臣,甘草为使。如许宏说:“必以附子为 君,以温经济阳,以干姜为臣辅佐之,甘草为使 以调和两药,以散其寒也。《内经》日:“寒淫于 内,治以甘热。”又日:“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乃 附子之热,干姜之辛,甘草之甘是也。”一是认为甘草为君,干姜为臣,附子为使。如成无己说: “却阴扶阳,必以甘为主,是以甘草为君⋯⋯逐寒正气,必先辛热,是以于姜为臣,⋯⋯暖肌温 经,必凭大热,是以附子为使。”两说均有一定理由,就驱寒回阳来说,附子自当是首选药,就配 伍意义来说,重用甘草二两目的有三:一能降低 附子的毒性,二能加强姜、附的功能,三可缓姜、 附辛烈之性。所以甘草在方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以姜附为主的方剂还有用治阳虚阴盛烦躁 证的干姜附子汤;用治阴盛格阳证的通脉四逆 汤(四逆汤基础上加重姜附);用治阴盛戴阳证的白通汤(姜附葱白)及服热药发生格拒的白通 加猪胆汁汤,均为回阳救逆之剂,但具体作用又各有侧重,病情也有轻重缓急的不同,临证应酌情选用。根据原书所载,附子都是生用,诸家也 都强调生用熟用之异,但生附子毒性很大,还是 用熟附子为妥,不必拘泥。

3、阳虚水泛真武汤证,《伤寒论》日:“少阴病, 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真武汤主 之。”本条为少阴阳虚水泛的证治。方中附子、白术同用,温运脾肾之阳,伍以茯苓之淡渗,生姜之辛散,合用能回阳化气以消阴,益火生土而制 水,成为温阳散水之剂。至于芍药,似与温阳散 水无关,殊不知单纯温阴,便有耗阴之弊,故于辛燥之品中,佐以芍药,以防刚燥之性,可收刚柔相济之效,且芍药又能缓急舒挛,固护营阴。 正如张路玉云:“若不用芍药固护其阴,岂能胜附子之雄烈乎。”本方与附子汤同治少阴阳虚、 水湿之邪为患的病证,方中都用了附、术、苓、 芍,只是一伍生姜,一伍人参,加之术、附用量略异,因而功用及主治就有不同,柯韵伯日:“此与 真武汤似同而实异,此倍术附去姜而用参,全是 温补以壮元阳,彼用姜而不用参,当是温散以逐水气。”(《伤寒附翼》)

4、阴阳两虚芍药甘草附子汤证,《伤寒论》 日:“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这是汗后阴阳两虚的证治。本方芍药补阴敛液,附子温经扶阳,佐以甘草,从中调和,芍药得之以化阴,附子得之以化阳,芍药、 附子各显其长,从而达到阴阳双补之妙。

四逆加人参汤,取姜附回阳救逆,参草益气生津,合用有回阳复阴之效,故可用于阴阳两虚 的下利或阳气不足兼有亡血津枯者;茯苓四逆 汤主治阴虚液亏烦躁证。此方即四逆加人参汤 再加茯苓而成。茯苓不是利水,而是取其宁心安神以治烦躁。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用治阳亡阴 竭证,此时用四逆汤难以胜任,故宜通脉四逆汤以回阳,加猪胆汁以益阴,兼防格拒。

5、阳虚兼痞附子泻心汤证,《伤寒论》日:”心 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这 是卫外之阳虚而兼痞。《医宗金鉴》认为“心下痞 而复恶寒汗出者,非表不解,乃表阳虚也。”尤在泾释为“此证邪热有余,而正阳不足。”附子泻心 汤用附子合三黄(大黄、黄芩、黄连麻沸汤溃), 三黄用开水泡取药味,轻扬泄热消痞,附子煎浓汁厚味以重扶阳,寒热并用,补泻各建其功。《医宗金鉴》说:“以大黄黄连黄芩泻痞之热,附子温表之阳,合内热外寒而治之。其妙尤在以麻沸汤 溃三黄须臾绞去滓,内附子则煮汁,意在泻痞之 意轻,扶阳之意重也。”由此可见,仲景制方,除 了药味配伍寓有深意,尚且重视药物煎煮方法。 正如尤在泾所云:“寒热异其气,生熟异其性,药虽同行,而功则各异,乃先圣之妙用也。”

6、风湿病证《伤寒论》日:“伤寒八九日,风湿 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 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又说:“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 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以上两条是风湿病的证治。风湿盛于肌表,偏重于表的治用桂枝附子汤(附、桂、 姜、枣、草)祛风胜湿;偏重于肌肉的治用去桂加白术汤崇土化湿;风湿留于关节,治用甘草附子 汤(草、附、术、桂)祛风湿,止痹痛。

小结:本文对《伤寒论》附子诸方作了初步归纳。仲景组方严密,药味简练,配 伍灵活。目的在于回阳救逆者,配以干姜,如四逆汤;目的在于温阳利水者,配以苓、术,如真武汤;目的在于温阳益气血者,则配以人参,如附 子汤。如意在和阴多配芍药,如芍药甘草附子汤等。附子有炮用、生用之分,《伤寒论》原意,炮则性缓,生则性急,目前临床多炮用。炮附子重用则意在镇痛而不在回阳,治风湿病3方即是此意。

《伤寒论》用附子诸方的探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