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一、定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及肺气肿有关,以气道狭窄与阻塞、肺泡扩大与融合、呼气困难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呼吸疾病。 二、诊断要点 1、症状 慢性咳嗽、喘息、胸闷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和肺气肿的症状。 2、体征 早期体征不明显。随疾病进展可出现桶状胸、呼吸变浅、呼吸频率增快、辅助呼吸肌活动增加。重症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和紫绀。叩诊肺界扩大、呈过清音。听诊呼吸音减低、平静呼吸闻及干罗音,肺底部和其它部位闻及湿罗音。心音遥远。 3、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示胸廓扩张,肋间隙增宽,肋骨平行,两肺野透亮度增加,横膈降低变平,肺纹理内带增粗紊乱,外带纤细、稀疏、变直。 4、呼吸功能检查 吸入气管舒张剂之后FEV1/FVC<70%、FEV1<80%预计值。 5、诊断标准 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患者出现气道阻塞的检查表现,特别是FEV1占FVC百分比<70%时,可诊断COPD。 三、康复评定 1、气短气急症状分级 可结合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情况分6级(见下表)表: 日常生活能力气短临床评定 2、功能改善或恶化程度 5分:明显改善;3分:中等改善;1分:轻度改善;0分:不变;-1分:症状加重;-3分:症状中等加重;-5分:症状明显加重。 3、肺功能测试1)、肺活量:指尽力吸气后缓慢而完全呼出的气量,随病情严重性的增加而下降。 2)、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 FEV1与用力肺活量(FVC)的比值与COPD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很好的相关关系(赋表)。 肺功能分级标准 四、康复治疗 1、康复治疗原则 康复治疗的总目标是重建生理呼吸模式、避免各种呼吸道刺激因素、改善气道功能和体力活动能力、提高生存质量。2、适应证和禁忌证 康复治疗适用于病情稳定的患者。禁忌证主要是临床危重或不稳定情况,包括未控制的呼吸功能衰竭或心力衰竭、未控制的肺和支气管感染、严重肺动脉高压或肺郁血、肺性脑病。3、康复治疗方法:1、重建生理呼吸模式 强调腹式呼吸,缓慢呼吸。可以采用暗示呼吸法、局部加压法等。 2、促进肺残气排出 采用缩唇或发音呼气法,增加呼气阻力,阻止支气管及小支气管呼气时过早瘪,增加肺泡内气体排出,减少肺内残气量。 3、控制感染、促进痰液排出 训练方法包括体位引流,胸部叩击、震颤、咳嗽训练。短波治疗、超声雾化治疗等有助于消炎、抗痉挛、利于排痰、保护黏液毯和纤毛功能。 4、增强全身体力 1)、下肢训练:下肢训练可明显增加COPD患者的活动耐量,减轻呼吸困难症状,改善精神状态。通常采用快走、划船、骑车、登山等。 2)、上肢训练:上肢训练包括上肢功率车训练、上肢体操棒练习、提重物训练。 3)、呼吸肌训练:呼吸肌训练可以改善呼吸肌耐力,缓解呼吸困难症状。 ①增强吸气肌训练:用抗阻呼吸器训练3~5 min/次,3~5次/d,以后训练时间可增加至20~30min。 ②增强腹肌肌力训练:患者取仰卧位,腹部放置沙袋作挺腹训练,开始为1.5~2.5 kg,以后可以逐步增加至5~10 kg,每次腹肌肌力训练5 min。 5、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采用能量节约技术,避免不必要的耗氧和呼吸负担。能量节约技术主要包括: 1)、物品摆放有序化。 2)、活动程序合理化:按照特定工作或生活任务的规律,确定最合理的流程或程序,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3)、操作动作简化:尽量采用坐位,并减少不必要的伸手、弯腰等动作。 4)、劳动工具化:搬动物品或劳动时尽量采用推车或其它省力的工具。 5)、活动省力化:例如作消除重力影响,尽可能采取推、拉等活动,而不采用提、托等活动。 6、中国传统康复锻炼 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对COPD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穴位按摩、针灸、拔火罐等也有一定作用。 7、注意事项 1)、运动时和运动后均不应该出现明显气短、气促或剧烈咳嗽。 2)、康复治疗必须与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相结合。 3)、要坚持进行必要的活动,包括家务劳动,切忌远离所有的活动而处于长期坐或卧床的情况。 4)、必须结合临床治疗,临床病情变化时务必及时调整康复锻炼方案。 5)、必须得到家属的理解、支持,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 康复知识系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