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将讨论充血性心力衰竭在胸部X线上的影像学表现。 引言 图一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由心脏衰竭、循环高阻或液体超负荷所致输出不足的结果。 左心室(LV)衰竭最常见,并导致心输出量降低和肺静脉压升高。 LV衰竭将导致肺血管扩张、液体渗入间质和胸腔,最后进入肺泡引起肺水肿。 右心室(RV)衰竭通常是长期左心衰竭或肺部疾病所致,导致体循环静脉压增加引起相关组织和腹部脏器水肿。 上图为CHF患者胸片可见的一些特征。 图二 肺静脉压升高与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有关,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有自己的胸部影像学特征(图二)。 这个分级系统提供了充血性心力衰竭表现的逻辑顺序。 然而在日常临床实践中该顺序的一些特征不可见,有时可能根本不存在。 这还可见于慢性心力衰竭、二尖瓣疾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充血性心力衰竭 图三:患者在健康(左)和CHF(右)期间的上叶血管图。 注意血管蒂宽度增加(红箭头)。 I期 - 重新分布 患者直立位正常胸片上,肺上部血管供应量少于肺底部血供。肺血管床有一个重要的存储功能,这种代偿能力可开放之前未灌注血管并引起已充盈血管扩张。这将导致肺血流重新分布。首先达到血流平衡,随后血流从下叶到上叶重新分布。 重新分布这个词适用于直立位拍摄的胸部x线。而在日常临床实践中许多胸片采取仰卧位或半立位拍摄,肺尖和肺底间重力差异会减小。在仰卧位血流平衡,会造成再分布的假象。在这些病例中与旧片对比具有重要意义。 图四 CHF动脉-支气管比增加 动脉-支气管比率 正常上叶血管小于伴行支气管,其比率为0.85(3)。肺门层面上动脉和伴行支气管直径相等,在下叶动脉大于伴行支气管,比率为1.35。当肺部血流重新分布时上叶和中叶的动脉-支气管比率会增加。在肺门区最易观察。 上图为心脏扩大和重新分布的患者。上叶血管直径> 3毫米(正常1 - 2毫米)。注意在肺门水平的动脉-支气管比率增加(箭头)。 图五:(左)正常。 (右) CHF II阶段 间质水肿所致 Kerley B线 II 期- 间质水肿 CHF 的II期特征为毛细血管压增加所致液体渗入间质和支气管周围间质。当液体渗入外周间质间隔时可见Kerley B线 或间隔线。Kerley-B 线为外周1-2cm短水平线邻近肋膈角。这些线垂直于胸膜。 图六:CHF的间质期肺门模糊 当液体渗到支气管血管周围间质时可见支气管壁增厚(支气管袖套征)和血管边界消失(肺门模糊)。 上图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肺血管口径增加,周围水肿导致边界消失。 图七:正常胸部X线(左)和CHF II期肺门模糊(右) 上图为另一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侧位片上清楚的显示肺血管直径增加和模糊的轮廓。 注意间隔线和突出的间质。 此外肺大裂隙明显增厚。 图八:CHF中间质水肿所致间隔线增厚 CT也可显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表现。 上图的影像上注意以下: a.间质水肿所致间隔线增厚 b.受累肺部呈磨玻璃影(受累与不受累肺部的HU差异为100 - 150)。 双侧胸腔积液 恶性肿瘤患者中淋巴管性癌病是首要考虑鉴别的疾病。磨玻璃影是肺泡水肿的首要表现和实变的前兆。 III期 -肺泡水肿 图九:III期 -肺泡水肿 该期的特点是液体持续渗入间质,而淋巴引流不能代偿。最终导致液体渗入肺泡(肺泡水肿)和渗入胸腔(胸腔积液)。 肺泡水肿分布受以下影响: a.重力:仰卧位或直立位及右或左侧卧位 b.阻塞性肺疾病,即液体渗入到轻度肺部病变区。 图十 上图为急性心力衰竭引起严重呼吸困难的住院患者。以下征象表明心力衰竭:伴肺门实变和空气支气管征的肺泡水肿(黄色箭头),胸腔积液(蓝色箭头),奇静脉突出和血管蒂的宽度增加(红色箭头)以及心脏轮廓增大(箭头)。 图十一 经治疗后我们仍可看到大心影、胸腔积液和肺血流再分布,但水肿已好转。 图十二 上图为另一入院时肺泡水肿患者,经治疗后好转。 当回观影像图片时,会观察到肺血管蒂宽度和费血流分布的差异。 图十三 胸部CT和X线上水肿均是重力依赖性的,并且密度差异可测出。 图十四 注意几乎在每个叶内都有一个重力依赖的密度差异。这只有当实变由渗/漏出液所致时可见,如CHF中。当实变由感染的分泌液、出血的血液或当毛细血管有渗出(如ARDS)时,该现象不可见。 图十五:仰卧位 上图为患者首次行仰卧位胸片。注意肺水肿几乎仅见于右肺。这一现象的可能解释是患者在拍摄X线前一段时间处于右侧卧位。 来源:轻盈医学App社区 |
|
来自: Stefenhuang > 《心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