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拳 论(十一)

 光明使者9988 2018-09-04

                   


(十一)正确解读“劲”与“力”

劲与力是武术界经常议论的话题,也是大家争论的焦点。习传武的尤其是练内家拳的基本上都崇尚“劲”,练现代搏击的大多数都重视“力”,两者各持己见,各讲各的理,简直是冰火不相容,而且在传武中也存在着“一力降十会”的说法,究竟孰是孰非?谁对谁错?很多人感到莫衷一是、一头雾水。

其实,“劲”与“力”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并非天生的冤家,是因为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才导致了大家对他们的误解。

“劲”和“力”都是通过一定方法把自身的能量传递给对方,从而达到制服对方、保护自己的目的。

我们先来就看看他们之间的区别有哪些。

1、从外在表现看有以下四点不同。

发力过程的长度不同。无论是路线还是时间,“力”的过程比较长,“劲”的过程比较短。习惯用“力”的,有较长的蓄力过程,为了触及对方、达到预期效果所需要的间隔距离也比较远,运动的速度也比较慢。如果缺少足够的蓄力时间和运动距离,自己的力就很难发挥出来。善于用“劲”的则不同,他们没有明显的蓄力过程,也无需较长的作用距离,可以随时发作、动如闪电。

对身体惯性的依赖程度不同。习惯用“力”的,对身体惯性依赖的程度大,因此需要一定启动身体的时间,使身体形成运动惯性,或者说需要寻找适合自己状态的机会以便于发力。善于用“劲”的,在没有身体运动惯性的前提下也照样能发力。

发力的运动状态不一样。习惯用“力”的,用于击打对方的部位属于减速运动,开始时速度较快,随着行程的增加变得越来越慢,看起来快实则慢。而善于用“劲”的,用于击打对方的部位是加速运动,随着行程的增加速度越来越快,看起来慢实则快。

动作预兆的大小不一样。习惯用“力”的,因需要较长的蓄力过程和对身体惯性的依赖,因此动作预兆很明显。而善于用“劲”的,不需要明显的蓄力过程和身体的惯性,动作预兆会小许多。

2、在练功的方法上有三点区别。

习惯用“力”的,往往是采用局部练习方法,如为了练臂力而拉单杠、举杠铃、做俯卧撑等,为了练腿部力量而做负重下蹲、踢沙包等。基本都是分别单独练习某个部位。善于用“劲”的,则注重周身统一、高度协调的练习,一个动作贯穿全身,一动俱动、一练俱练

习惯用“力”的,采用的基本都是蛮力练习,拼的是体能,靠的是火力,不练到浑身哆嗦不罢休。善于用“劲”的,采用的则是放松的练功方法,极力消除力的影响,力求做到松沉、松透,怎么轻松就怎么练。

习惯用“力”的,心情浮躁,青筋暴跳,喜欢大声叫喊、大口喘气。善于用“劲”的,心静如水,动作细腻,善于感知肢体的状态,用意念支配肢体的动作,呼吸匀细长,注重追求意、体、息的完美配合。

 3、在使用效果上有区别。

习惯用“力”的跟善于用“劲”的相比,除了启动时间长、预兆明显、速度慢以外,还存在着发力僵化、感知与变化不灵活、缺少穿透力、擅长静打(站在原地不动发力)和打静(打固定目标)等特点。他们在实战中往往就是一锤子的买卖,然后就是互相搂抱、拉扯、摔跤,对于接手、化解根本就谈不上。因此,在实战方面用“力”与用 “劲”不能相提并论,也可以说一味练“力”只能属于体育范畴而非功夫之法。

从本质上说,“劲”用的是全身之力,讲的是瞬间发力。而“力”用的是肌肉之力、是局部之力。所以善于用“劲”的,无需用力就能打出力道。而习惯用“力”的即便用了很大的力也未必能发出多么大的力。善于用“劲”的,能在对方头脑反应过来之前就给以重创从而令其失去反抗能力,此时对方的躯体未必就被打出多远。而习惯用“力”的,即便打在了对方的身上,即便对方被你打出老远,最多也只是受个皮肉之伤,很难伤及内脏。这就是渗透力与浮力的区别。

“劲”和“力”既存在以上区别,二者又密切联系。一方面,如果练功方法不当,一个人的“力”越大,发“劲”就会越差,因为力都绑到自己身上了。相反,如果掌握了正确的要领,那么他的“力”越大,发“劲”就越猛。

既然“劲”指的是全身之力、瞬间发力,那么人的身体越壮、本力越大,发出的“劲”就应该越强。而骨骼越坚硬、肌肉越发达,身体就越壮、本力也越大。所以身体壮、力气大是件好事而不是坏事,看你怎样转化。

要把“力”转化成“劲”,关键在于练功方法,最重要的就是练完“力”之后要充分放松身体,彻底消除身体的紧张感和疲劳感,然后按照练“劲”的方法训练,这样就能把“力”转化成“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