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困熊犹斗

 温柔开心手 2018-09-05

本系列文章

(一)太平洋足够宽广吗?——论美国的绝对安全观

(二)美国战略的理想和现实——斯皮克曼被选择的两面

这是第三篇,(三)困熊犹斗——俄国的宿命

 

———————————————————————— 

500

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苏俄都是旧大陆上最有实力的国家。军事实力上比肩美国,冷战中一度打得美国只能收缩战线。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斯皮克曼认为俄国不是美国的主要威胁呢。俄国如果扩张到了整个欧亚大陆,那不还是旧大陆包围新大陆的格局吗?

 

这不得不从麦金德开创的,斯皮克曼改进的,对欧亚大陆地理的分析说起。

 

苏俄所处的位置位于欧亚大陆的中心,被麦金德称之为大陆心脏地带,斯皮克曼沿用此名字。

这片辽阔的大地区域是一大片低地平原。中间的乌拉尔山也是较为平缓的。人类在此内部的行动可以说是畅通无阻的。外围则被一条连绵不断的山脉所环绕。从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开始,向南越过波罗的海,延伸到喀尔巴阡山,转向东经过黑海,延伸到高加索山、兴都库什山、天山和阿尔泰山,继续向东延伸到蒙古高原(修筑有中国长城的各山脉位于蒙古高原南端沿线),再转向北延伸到大兴安岭、外兴安岭等直到北冰洋。这条路线的起点和终点是冰冻海洋,中间所经过的波罗的海和黑海则分别被丹麦和土耳其所封锁,都是内海。斯皮克曼特意指出,“这条山脉带有力的阻碍了内陆区的人民接近大海”。一句话道明了其特点,外面势力攻进去难,里面势力攻出来也难。 

500

500

500

500

红线就是围绕大陆心脏地带的连绵不断的山脉

 

山脉之外的沿海地带,被麦金德称为内新月区,斯皮克曼将其名称改为边缘地区。采用边缘地区这个名称,这样更确切表明其性质。内新月区大致四部分。由东到西依次是,中国、印度、中东和欧洲。分别位于心脏地带的东、南、西南和西四个方向。

麦金德发现,中国、印度和欧洲这三个地区,降水较多,人口稠密,都是农业区。而中东干旱缺水,除了少部分绿洲可以进行农业生产以外,大部分地区不能,人口稀少。斯皮克曼也从耕地数量和人口数量入手,得出一样的结论。中东地区尽管是边缘地区,但难以产生一个实力中心。所以,有潜力产生强国的边缘地区只有中国、印度和欧洲。

 

麦金德在还没有成为战略学者之前,是一个博学的地理学家。对历史和文化颇多关注。而斯皮克曼尽管也深谙地理学,但基本只关心同战略相关的地理知识。即使不做研究,也推荐读一读麦金德的论文《历史的地理枢纽》,不长且颇有文采。既是地理格局的发现,也是古今历史的总结。一切地理都有历史,一切历史都因地理。

 

边缘地区之外就是一连串边缘海和地中海(此处是指陆地围绕的海洋),这些海洋形成了一条半圆形的海路,把整个边缘地区连接起来。19世纪的英国正是控制了这条围绕大陆边缘地带的海路,成就了日不落帝国的伟业。 

500

蓝线就是围绕大陆边缘地带的海路

 

边缘海之外有英国和日本这样的岛屿,还有非洲(苏伊士运河将之隔离出了欧亚大陆)和澳洲这样的大洲,这些麦金德称之为外新月区的地方,被斯皮克曼称作“滨外”。其实也可以看作是边缘地区的海洋部分,内新月区就成了边缘地区的陆地部分。

 

在这些之外则是独立于旧大陆之外的新大陆。麦金德将其并入外新月区,而斯皮克曼单独列出。原因还是上篇我们曾提到过的两人的立场不同。在1904年麦金德发表论文的时候,英国还是海上第一霸主,是海上势力的代表。而到了战后,英国只能是边缘地区“滨外”国家了。总之,现在来说,斯皮克曼的四部分说法,更符合现实。

500

500

我们知道麦金德是以强调大陆心脏地带重要性的”陆权中心说“闻名于世的。他认为:大陆心脏地带可以发展成为一个强国,并且这个强国可以向四周围扩张,打败并占领周围地区,再以全大陆为基地发展海军,就可以彻底打败海上势力了。尤其要注意,他认为陆权具有优势的一条理由,就是陆上交通线发展到可以和海上交通相竞争的程度,就具有了内线优势。今天,中国不少人也在设想以高铁为代表的陆上交通能够同海运相竞争。这其实就是沿袭麦金德的思想。然而这种想法是有问题的。不妨参考下斯皮克曼对陆权优势理论的批驳吧。

 

斯皮克曼首先从农业生产的角度分析,苏俄不可能把全俄罗斯都改造成良田,乌拉尔山以东根本就是荒原,所以俄国的实力和潜力并没有它的面积那么大,能养活的人口是有限的。且只有乌拉尔山以西的欧洲部分才是俄国的实力中心,偏向西面一侧。

接着分析工业生产,苏俄的工业基地仍然主要集中在西部。虽然西伯利亚的可用于工业生产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储量很大,但开发的成本也很高。把西伯利亚建设成为新的工业基地是很有难度的。

再看交通条件,前面说过大陆心脏地带被四周的山脉所围绕。从大陆中央到达大陆边缘的道路并不通畅。就算是大陆中央内部,西伯利亚也是终年冰封,内部提供的交通便捷程度还是有限的。通向四周围的边缘地带的交通更是糟糕。当苏俄向四周扩张的时候,就会受到交通的阻碍。尤其是像阿富汗这样的山区,其几乎为零的交通设施,严重阻碍了苏俄同当地的交通。想要向此方向扩张是难如登天。而且能运用的实力同离实力中心的距离成反比,这条定律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是有效的。苏俄的实力中心偏向欧洲,也只有在欧洲才能发挥出实力。

斯皮克曼还指出,所谓的内部交通线也是两面的,要辩证的看问题。同海上势力比起来,通过大陆交通线机动,路程较短,走海路要绕远不少,确实是内线。但是两个陆上势力之间,大陆心脏地带和边缘地区国家之间,到底谁是内线,谁是外线,还是要看各自的实力和距离吧。如果中国和印度发展起来,苏俄就不可能在中国和印度方向上有压倒性的优势了。

斯皮克曼先见的预料到了,阻止苏俄扩张的不是海上势力的遏制战略,而是其固有的地理形势的限制和发展起来的边缘地区国家自身实力因素。这符合后来的历史事实。 

500

500

张文木教授在《俄罗斯国家兴衰规律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一文中,通过对俄国前后两个帝国从扩张到败亡的历史分析,也得出了同斯皮克曼差不多的结论。

从历史上看,当俄国在大陆心脏地带内扩张的时候几乎是毫无阻力。

当俄国开始向边缘地区进军的时候,首先得手的也是唯一顺利得手的是波罗的海地区。沙俄于1721年,占领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于1815年,兼并了立陶宛;于1809年,吞并了芬兰。顺利占领了波罗的海两岸。此处离它的实力中心最近,所以其实力也是最强的。但是,此处再往前就会遇到同强国的对抗,扩张也就到此为止了。

在此之后,沙俄试图向其他方向扩张,基本都是无功而返。在西南方向,即便发动多次俄土战争也没法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推进到黑海以南。尤其是1853-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的惨败令其国力一落千丈。此后再不敢越雷池一步了。在南方,顺利吞并了位于心脏地带内的中亚地区之后,对阿富汗也是束手无策,裹足不前。在远东,尽管中国处于衰弱时期,沙俄在中国东北有所斩获。但此后,距离中国更近的日本发展起来了,日俄两强为争夺中国东北的利益正面对抗,最终沙俄在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战败。从此一蹶不振,直到1917年在一战中彻底消亡。沙俄帝国走完了从扩张到灭亡的全部历史。

俄国在苏联的名义下再次复兴,于二战后走上帝国扩张之路,其经历宛如沙俄帝国的轮回,只是从兴到亡的步伐更快了些,时间更短了些。

同样是在波罗的海方向上首先得手,苏俄于二战中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苏俄在二战后还控制了一大片中东欧国家。迈出了比沙俄更大的步子。当然,这是在美国的默契配合之下完成的。

西南方向上,对于有地中海出口的希腊,斯大林没有出手,遵守了同丘吉尔的百分比协议。希腊处于山脉之外,是海上势力占据优势的地区,这是理智的选择。斯大林原本打算是通过南斯拉夫获得地中海的出口,但是后来南斯拉夫同苏联交恶,最终脱离了苏俄的控制,让斯大林的计划落了空。斯大林对此也无可奈何。在斯大林和丘吉尔的百分比协议中,对南斯拉夫的分配是50对50,可见两位都清楚南斯拉夫的位置正好处于陆海势力之间。而南斯拉夫顺利脱离苏东阵营又不依附北约的结果也验证了这个判断。

远东方向上,二战中苏俄和美国雅尔塔曾有过约定,用蒙古的独立和在中国东北的利益,换取了苏俄出兵中国东北夹击日本。按约定,苏俄就能控制出海口大连和从蒙古到大连的铁路,间接控制了整个东北。但是,中国在朝鲜战场上的获胜打破了美俄原本的计划。在战争过程中,东北的控制权基本都移交给了中国。在看到中国发展起来的实力后,苏俄主动放弃了在东北的全部利益。失去了东北的出海口之后,蒙古独立对中国带来的损害也算是降到了最低。(参看张文木教授的《朝鲜战争与中国崛起》)

苏俄最后的冲击是在南方的阿富汗这个帝国坟场。1979年开始的阿富汗战争耗光了沙俄帝国所有扩张实力,此后不得不收缩战线。但同沙俄帝国一样,收缩就意味着解体的开始。最终于1991年苏联解体。

沙俄帝国于1905年日俄战争战败,到1917年二月革命灭亡,历时12年。

苏联帝国于1979年开启阿富汗战争,到1991年苏联解体,也历时12年。

同沙俄一样,苏俄最早在欧洲方向上有所斩获。接着在另外三个方向上挨个尝试一番,却全都铩羽而归。实力连番受损之下,连本来得手的欧洲方向也脱离了控制,于是又回到了起点。

 

我们从历史中发现,打败俄国扩张的主要力量,并不是来自海上势力。尽管海上势力在背后起到了一定的支援作用。

中国摆脱苏俄的控制,主要是自身实力发展的结果。日本在日俄战争中打败俄国,也可以看成是边缘地带国家实力发展的结果。克里米亚战争算是当地势力和海上势力的配合。苏俄兵败阿富汗则主要是地理限制的结果,背后的支援作用是有限的,只是将地理限制发挥得更彻底罢了。2001年美国也深陷阿富汗这团泥淖,当时的世界只有美国一个超级大国。在反恐名义下几乎全世界,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都是支持美国的。可美国最终还是狼狈不堪。可见地理限制才是阿富汗这个帝国坟场的终极武器。

 

正是基于对俄国扩张难度的正确认识,斯皮克曼认定俄国不会成为美国的主要威胁。在边缘地区问题上,美国和俄国还有着共同的利益。所以,他才放心的认为美国和俄国“可以为建立一个有效的安全制度提供基础。既然这三个国家(加上英国)没有一个能够单独的和独立的对抗世界的其余部分,那么它们的合作将有利于它们自己的最大利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