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桥虹卧汴河渠,廊亭玉柱过雕轩——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建筑

 Kath2633 2018-09-05

北宋时期,由于宋徽宗一再倡导和推崇写实主义,加之“界画”的流行,使宋代的画家们所描绘的建筑极富现场感和真实性,建筑图像包括城桓、宫苑、城乡住宅、市肆、园林、寺观等,充分展现了宋朝特定的时代和地域特色。

尤其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就真实地表现出了北宋时期的种种社会现实。虽是风俗画,但已达到“忠实于客观实体”的程度。

《清明上河图》逼真地把沿河两边房屋建筑的特色,店铺 、酒店的繁华景象历史地记录了下来。《清明上河图》中的房屋建筑 , 大体可分为五种形式 , 即村宅院、官僚宅第、城市民居和商业店铺、城楼寺院。其中,宅院、官僚宅第以及商业店铺的建筑数量众多,设计也尤为精妙。


动态版《清明上河图》

这里的宅主要是指规模较小的普通民宅。城市中的一般市民经济条件并不富裕,他们虽然也做成合院多进的住宅形式,但房屋一般较简陋,梁、柱、枋、桁等构件加工简陋。

小型住宅多使用长方形平面,梁架、栏杆、栅格、悬鱼惹草等有着朴素的形体。

屋顶

屋顶多用悬山顶,除草葺与瓦葺外,山面的两厦和正面的庇檐(引檐)多用竹篷或在屋顶上加建天窗,而转角屋顶往往将两面正脊延长,构成十字相交的两个气窗。

居民房中大部分是悬山顶的样式。(下图)

较为富贵或者是有地位的人家,也有在脊上带有鸱吻、脊兽,山花面带有博风板、悬鱼、惹草。


悬山顶带鸱吻、兽脊,山花面带博风板、悬鱼、惹草

大多的是民房没有装饰的脊,有的开气窗,有的在转角有十字脊顶等。

屋顶开有气窗

转角处十字脊顶


歇山顶带鸱吻、兽脊,山花面带有悬鱼、惹草

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庶人合屋,许五架,花卉图案镶嵌,房屋多暴露结构,外露部分饰以雕刻图案”,“檐角上翘,习用鸟、龙、凤等陶制动物饰物。”


这里是院主要是指城市中有一定阶级地位的官员的大型宅院/园林。从《清明上河图》中可知宋朝城市的大型住宅做得比较考究。

画中贵族宅第外部有“乌头门”或“门屋”,门屋的中间一间,多用“断砌造”,以便车马出入。院落四周,为了增加居住面积,多以廊屋代替,因而合院的功能与形象发生了变化。画中住宅的布局仍然沿用汉以来前堂后寝的传统原则,但在接待宾客和日常起居的厅堂与后部卧室之间,用穿廊联成了“日”字形、“工”字形、“王”字形平面,在堂寝的两侧,都有耳房或偏院。在沿街店铺及贵族宅第后面为建筑密集的院落式住宅。宋史记载:“其后封闭处,团转屋盖,向背聚居,谓之院子,皆庶民居此。”院内莳花植树,美化环境。

这里的商主要是指与商业活动有关的建筑。一般商铺的建筑单体与普通民宅差异不大。少量大型酒楼中有园林的设置。

虹桥

“虹桥”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明朝李东阳的跋诗“虹桥影落浪花里”。这座桥粱全部是木结构,单栱横跨汴河,桥身并没有柱子支撑,使通过的船只免去撞柱危险。

虹桥的结构在技术上成为叠梁栱。由五排粗大的巨木组成骨架,两端固定在横木上,五排拱骨相互搭叠,组成叠梁栱。

五排拱骨与横拱间用榫卯、铆钉、捆扎的方法固定,行人和桥身的重量通过层叠的拱骨向桥两侧分散传递,使虹桥即坚固又美丽。在桥下的河岸边沿,仅有四根木柱支撑桥梁,可是这四根柱子是绝不会使船只撞上的。
桥下的四根木柱

虹桥在整幅《清明上河图》中处于中心的位置,也是一个明显的标志性建筑。

在《清明上河图》中商业形态按经营性质大体可分为餐饮、售卖、作坊和服务四种类型,其中侵街以及彩楼欢门显得尤为特别。

侵街

侵街现象从北宋初期就出现,后各代屡禁屡止。也许认识到“侵街”潮流势不可挡,于是在宋徽宗崇宁年间,宋廷开始征收“侵街房廊钱”,从根本是承认了其合法性。结果,商业店铺纷纷沿街而建,形成了街市,这在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有形象的描绘。

宋代街市

京城的占道经营已经导致街巷狭窄,交通不便。宋廷订下新制度:“立表”,就是在道路两旁一定的距离竖立木制的标记立“表木”,作为道路“红线”。表木的连线以里是合法占道区,连线以外严禁建筑越位占道,不许人户越界建造房屋。

《清明上河图》虹桥桥头的“表木”

这种“表柱”,我们在《清明上河图》上还能看到,虹桥两头立着的高大柱子就是这个。

彩楼欢门


在虹桥附近,有一个造型较为特别的建筑,是一种在北宋特别流行的店面装饰的形式,叫做彩楼欢门。

 

在宋代,在店铺之前有很多浮屋,有的是别的小商家搭建的售卖摊棚,有的是商家自我经营场所的延伸,酒店或者大的商品,门前会有木杆形制的楼门形状,这部分空间组成了街道的二次轮廓线。

 

城门

城楼的屋顶是单檐五脊顶,也就是如今所说的庑殿顶,是屋顶类型的最高级别,并设有脊兽,戗兽。正脊上设有鸱吻。城门是用夯土修筑的。


斗栱

城门洞用了排叉柱的做法。然后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城门上,也是《清明上河图》中所表现宋朝建筑的一个特色之处——斗拱。

整幅图中很多地方都用了斗栱,其中城门楼上的斗栱规格最高,形制最复杂,屋顶下的斗栱形制在建筑上称为:七铺作双杪(miǎo)双下昂,最上一层横栱不伸出耍头。


下面的一圈回廊称作平坐,一般供登临眺望用,在平坐下方也有一圈斗栱。平坐下斗栱是六铺作,比檐下斗栱少一杪,张择端竟然是严格按照《营造法式》作画的。

《清明上河图》作为我国绘画中的国宝,其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其他绘画代表只能望其项背,就不必说了。而其中的建筑细节密码也值得我们一一探究,仔细审阅《清明上河图》,你会发现原来张择端是个“建筑师”。


结语

从《清明上河图》谈到宋朝建筑,宋代的建筑处于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阶段,其建筑艺术和技术对海内外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宋朝的建筑在经济文化技术等各方面的影响下,也将它们的建筑风格和形制发展到了极致,在营造法式和《清明上河图》中就很好的表现了宋朝的建筑技术,这也是我们通过《清明上河图》来看宋朝建筑的原因 。宋朝建筑在唐朝建筑的基础性将自己的格局缩小了但是却又精致细腻了很多,这也是在宋朝文化和技术的发展下影响结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