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生,先懂阴阳,从此不再走弯路!

 星空644 2018-09-05

阳学说是我们中国文化里面认识理解形而下一切事物的哲学基础。



《黄帝内经》:'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纳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由此可知,我们懂了阴阳,就懂了天地万物运行之规律,懂了一切变化之缘由,就能提早看出趋向生和死的种种迹象, 于是料事如神,神而明之。

也许今天有许多人对中国文化并没有深入了解过,于是会觉得古人是在吹牛皮吧!有这么厉害吗?

我们的祖先生活非常朴素简单,农耕文明嘛,除了和天地自然打交道,人与人互相帮助搞生产,到了年纪找个伴传宗接代,基本没什么花头可以玩出来的,那时候的人连熬夜都不会。

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勤劳一点就没有饭吃。

然而就是在这样规律的生活方式下,有些天赋特别高的人,除了会种田以外,还有了文化。他们发现,原来万事万物的运行都是有着共通的规律法则——其中之一就是阴阳学说。


他们俯仰之间,就懂得了阴阳,识透了乾坤。抬头是苍天,低头是大地,苍天之上挂着日月,事物状态分为动静,又见万物生与灭。古时候的智者于是悟到:原来万物万事都可以分为阴阳,万事万物的变化就是阴阳属性的变化。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凡是相对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充满生机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没有生机的,都属于阴。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


我们用一个比喻来解释阳的作用:譬如烧火煮水这件事,火力足够,渐渐水就烧开了,从有形的水转为无形的水蒸气,然后就运动起来升向空中,天上的水蒸气遇冷又凝结成水珠掉下来。这个比喻里面,我们可以看出,阳是火的热,阴是水的凉;阳是火的运动,阴是水的静止;阴是水的液态,阳是水的气态;阳是水蒸气般上升的,阴是水蒸气遇冷凝结般下降的。

当然,判断事物的阴阳属性必须建立在同一类别的参照物上,譬如说火是阳的时候,我们的参考物是水。如果煤气灶的火和乡下灶头里的柴火比起来,煤气灶的火也成了阴火。

这里面对于养生,最重要的启示是:阳化气,阴成形。

中医认为,阳气足,百病除。阳气在我们身体里面的作用是运化有形的物质成为无形的能量——譬如化谷米为精气。我们身体里面所有的运行如消化、吸收、输送这些功能无一不是阳气的作用。当我们阳气不足的时候,我们的消化、吸收、运输、热量供应乃至排泄都会出现问题。

很多人的身体经络淤堵、寒、湿,乃至长结石、肿瘤等等各种疾病,无一不是阳气不足,没有办法实现充分运化的缘故,于是阴成形,淤堵凝结肿瘤等等就来了。

阳气充足,该消化的都能消化,该吸收的都能吸收,该排出去的想留也留不住,生活中一定是吃饭香,睡眠好,排泄通畅,心情也会很开朗。

万物生长靠太阳,人的一生,从年轻到衰老,从健康到疾病,从活着到死去,也无一不是体内阴阳的变化,最后一口阳气没了,阳寿就结束了。

在几千年的中医文化中,阴是指人的身体,阳是指人体具有的能量。人的一生就是一个阳气衰减的过程。


  古人云:有形之躯壳,皆是一团死机,全赖这一团真气运用于中,而死机遂成生机;人身立命就是一个火字,真气命根也,火种也,人活一口气,即此真气也。


  阳气就是真气,储藏在肾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元气,常说的元气大伤,即是伤了阳气。


  黄帝内经中讲“阳化气,阴成形。”阳化成身体所需的能量,阴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身体。如果身体没有了阳气,就成了一幅空的躯壳,就会死亡。


  《黄帝内经--素问》里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就是指人体有抵御外邪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阳气。


  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阳强则寿,阳衰则夭”,所以,阳气决定生长。


  阳气是储藏在肾里的,肾是先天之本,肾主藏精。人体正常的体液都需要阳气来养护推动。阳气充足调和人才能健康长寿,精力充沛。

 

阳气充盛气血就会充盈,脏腑经络的功能就会正常,人体的防御能力就会加强。正如《内经》所讲“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好像一座坚固的房子没有缝隙,那么再大的风雨也不怕。所以用艾灸多灸灸吧,把阳气补起来比什么保健都重要。

没病的时候灸一灸能强身健体;

生病的时候灸一灸能调病驱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