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行不言之教。

 壹芯 2018-09-05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昔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居,是以弗去。

——《道德经》

第二章是第一章的延续,主要还是在阐述道的相对属性,即德。本章,前后用了很多对比,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意声相和、先后相随等,这些都是在讲“德”。

本章有一句话:行不言之教。

这句话,很多熟悉《道德经》的人经常会用,但大多数人却并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这也是我写这一篇解读重点要讲的一句话。


普偏解读

1、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即以身作则。


2、人应该向自然学习,以万物为师。

认可第一种解读的分人的比较多,把“言”字作语言解,就像第一章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大多人也是解读为道不可说。

帛书版《道德经》总共有23个“言”字,大多确实是指语言,如:

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人。

言有君,事有宗,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


但并不是所有的言字都是指语言,如: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在这里,不过多去讨论每一个”言“字的意思,重点说一说”不言之教“中的”言“为何意。

我的解读

先看看整篇的解读: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美是相对恶而言的,善没有不善的对比,也不能称为善。这个是开章就举了天下万物都有共同的的属性,即相对性。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恒也。

有无、 难易、长短、高下,意声、前后等举例和前一句美恶、善与不善,都是相同样用意,以此来说明:世上万物皆有名,都是以相对性而存在,如果没了相对性,美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意声、前后等用来描述万物的“有形之状”就都不存了,那万物还存在吗?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前面的美恶、善与不善、有无、难易、长短、高下,意声、前后等,都是在说明,天下万物是以相对属性而存在的。

这一句用圣人的做法,来告诫我们如何与有名的万物相处。

圣人处事,是没有相对属性的,是不看美恶、善与不善、有无、难易、长短、高下,意声、前后的。

圣人处无为之事,而不是有为,圣人不会拿相对属性的“德”来教化众人,即行不言之教


行不言之教

”言“在这里,显然不是语言之意。

言在这里可以解释为有为,可以解释为第一章的有名,也可解释为德,即有相对性的属性。

圣人都是无为行事,对待人民也是无为行事,圣人依照自然法则(道)对万物。

就像后文写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我们再来看最后一句:

万物昔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居,是以弗去。


道不直接创造万物,但是万物却因道而生;道产生了万物,但从不占有万物;道对万物是无为而为。对万物施加作用,而从不把持万物。做出了成效,而不赖着不走。只有从不占据身份地位,它才不会失去身份地位。

圣人对万物,是无为而为,返璞归真


第一章讲了无名和有名的关系,也就是道和德的关系,道是没有相对属性的,或者说是去相对属性的。但道的作用一旦开始,就是“有名”,就有了德。

道生之,德蓄之


那这一章在讲什么?

这一章在拿实际相对属性举例,来告诉我们圣人是怎么处事的,这里的圣人可以理解为道人,在圣人眼里是没有有无、 难易、长短、高下,意声、前后等这些属性的,天下万物也是没有美恶、善与不善之分的。

圣人都是无为处事,而是无为而为。


读完全篇,我们基本应该能理解什么是”不言之教“了。

道友都在这里

        你还不来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