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懂体检报告4 | 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万金油”吗?

 可爱的欢欢乐乐 2018-09-07

导语

上一期,我们讨论了血糖的测定和糖尿病的血糖阈值,糖尿病主要因人体胰岛素的绝对/相对量不足或无法有效利用胰岛素导致血糖升高的慢性疾病。据预测,到2020年,全球人用胰岛素市场份额将超过391.3亿美元。那么,是否只要得了糖尿病就需要注射胰岛素呢?


01

糖尿病的类型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糖尿病的类型。糖尿病的诊断和分类十分复杂,目前临床上使用范围最广的是将糖尿病分为三类:1型糖尿病(T1D)、2型糖尿病(T2D)以及妊娠期糖尿病(GDM)。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主要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即自身的免疫系统攻击了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受损,从而胰岛素的水平不足。


研究表明,1型糖尿病主要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生,所以又称“儿童/青少年糖尿病”。

 

其主要症状除了血糖升高外,还包括异常口渴或口干、尿频、持续饥饿短期体重明显下降等(如下图,即人们常说的“三多一少”)。


图 | 1型糖尿病症状

(国际糖尿病联盟)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约占所有糖尿病的90%。

 

2型糖尿病主要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人体对分泌的胰岛素无法进行充分吸收而导致(胰岛素抵抗现象)。2型糖尿病的症状与1型糖尿病类似(如下图)


图 | 2型糖尿病症状

(国际糖尿病联盟)


2型糖尿病的发生病因还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是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超重和肥胖等因素密切相关。研究人员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方法发现了400多个和2型糖尿病相关的基因位点。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T2D的发生和肥胖、饮食、运动、吸烟、妊娠期糖尿病等密切相关。

 

2型糖尿病在老年中最为常见,但是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肥胖率上升、运动不足、高糖饮食等,在儿童和年轻人中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


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间的糖尿病有两类,一类是妊娠前就患有糖的糖尿病,称为妊娠期高血糖症,也称“合并妊娠糖尿病”,另一类是妊娠期出现的糖尿病(妊娠前正常或存在糖耐受损),即妊娠期糖尿病,其中妊娠期糖尿病占患有糖尿病孕妇的75%-90%。

 

由于妊娠期糖尿病除血糖升高外,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一般医生建议妊娠24周到28周之间进行包括空腹血糖测定(FDG)和口服葡萄糖耐受实验(OGTT)进行筛查。

 

导致妊娠期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胎盘产生的激素降低了胰岛素的作用,即产生了胰岛素抵抗。此外,高龄产妇、肥胖、妊娠期体重增量太大、糖尿病家族史等原因也会导致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


02

胰岛素的作用机制


胰岛素是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与降低血糖密切相关的激素,和体内糖类(特别是血液中的葡萄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密切相关。

 

Frederick Banting和John Macleod在1921年首次提取到了动物胰岛素。在1965年,我国科学家也首次合成了人工牛胰岛素,这是我国胰岛素生产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胰岛素进行结构解析发现,胰岛素由A链和B链,共51个氨基酸组成,是一种蛋白类激素


图 | 胰岛素的结构 (Wikipedia)


当体内血糖升高时,会刺激胰腺的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促进全身组织细胞(脂肪、肝脏以及肌肉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及氧化分解,促进合成糖原等过程来降低血糖浓度。另一方面,胰岛素还会抑制肝糖原的分解以及非糖物质转化成血糖。

 

而和胰岛素作用相对应的,是胰高血糖素的升糖作用。即在低血糖的情况下,会促进胰腺分泌胰高血糖素,从而刺激糖原分解,从而达到升高血糖的作用。

图 | 胰岛素的功能

(国际糖尿病联盟)


什么情况下需要注射胰岛素呢?我们根据糖尿病的类型回答这个问题。

 

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内源胰岛素绝对或者相对水平不足,所以1型糖尿病患者必须遵医嘱每日注射胰岛素同时监控血糖水平。


对于2型糖尿病来说,则有三个层次的降糖操作:


1、 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健康饮食,增加运动、戒烟以及保持健康体重等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基石;


2、当改变生活方式不足以控制血糖水平时,首先通过口服药物来达到降糖的目的,包括二甲双胍、磺酰脲类、DPP-4抑制剂、GLP-1激动剂等。


3、当口服降糖药仍无法控制血糖水平时,可能需要注射胰岛素。这里特别需要注意是可能,只有体内胰岛素不足时,才采用胰岛素注射的方法。而对于那些胰岛素无法吸收(如胰岛素受体损伤等),则可能不适合注射胰岛素。在控制血糖的同时,同时关注糖尿病可能带来的其他疾病,包括肾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等的监控。


对于妊娠期糖尿病来说,一般分为两个层次来降糖:


1、通过调节饮食、增加运动以及血糖监测等方式控制血糖水平;


2、在特定情况下(如饮食法无法降低血糖等)可能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


小编提示

特别要注意的是,糖尿病的类型有时诊断困难(特别是初次诊断糖尿病的患者),有其他病症时,一定要和医生及时交流病情,制定合适的降糖方案,并且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本文经微信公众号“健康学人”授权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