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中“元亨利贞”的原始本意

 tjboyue 2018-09-07

古人的翻译与注释

在古书中,经常出现大量的注、译、批、评、衍等内容。当然,能在几千年的古书上留上几笔的通常都是当时的大文人。但具体的某句话的有些译、注等,可能已非原意,这还需留神。

这还没考虑古书被改几个字的小动作。

谦虚些的后人还好,留存争议,供后人辨别,有些译、注甚至意思相悖;不谦虚的,有目的的 ,干脆就直接下手改了,直接他以为了。

《道德经》现在据说有200多种版本,其中小有差异。孰是孰非,已然说不清。不过,尽管版本千差万别,可是,无论看哪个版本的,都号称懂了《道德经》了,这就很奇妙。

改与不改,对于后人而言,无非都是古人的一种态度。而这种态度,几千年下来,悄悄地有所变化,而这种变化又是可接受的,也就好像没变一样了。当然,这其中的继承发展也就悄悄地进行着了。

《易经》中“元亨利贞”的原始本意

古书

一句“脐下三分”导致三种解释

古文简单,这种简单是说表达一个意思的字数相对较少,而且没有标点符号。这样也容易产生歧义。

古人说丹田在“脐下三分”,这看似很明确了,这原始出处未查到。但结果后世却有三种解释,各说各的理。

躺下、站着,这脐下三分是两种,后来看,这样争议也不是办法,又出现一种就那一片区域的解读。

我非中医,这丹田笔者叫不准。想知道,问专业的中医。

《易经》中“元亨利贞”的原始本意

武当专业练习,请勿模仿

《易经》的第一句

这两天连载在写《周易》,就以《易经》的第一句说说。

《乾》:元亨利贞。

我们通常忽略一个问题,易经是周文王汇编整理出来的,原书的文字应该是金文甚至是甲骨文,而甲骨文在演变为金文的过程中,一些字意是有变化的。

现在我们通常看到的这四个字的解释,通常是出自孔子的版本。讲了一些有关人文的道理,这与易经具有相同的思路。

但是,《易经》是古代数理大一统文化的一种总的汇总和修订,说的内容不仅仅是人文这一个侧面。

《易经》中“元亨利贞”的原始本意

元亨利贞

《易经》中“元亨利贞”的原始本意

元的甲骨文

甲骨文中,元这字已经是很抽象的形象,代表着哲思意义的起始,人上面的两横。别忘了一个横就是伏羲那个一划开天地的一划,大有天外之天的意思,极端的起始。

《易经》中“元亨利贞”的原始本意

篆字的无

金文中未见简化的无,至篆字才有。也就是老子写道德经的时候,用的不清楚是哪个无。

简化的篆字的无,为了区别于天,一捺进行了处理。后世繁体字没有采用这种无,而是采用了像晒渔网一样的繁体字的无字。直到近代简化字,采用了这个简单的无。

人在天之下,是无;思想在天之上,是元。

无在古代的解读是最小的有,因为当时没有零这个概念。直到无明确变成现成的没有的意思,这时候,无才是0。而无兼容的最小的有的这个古意,被淡化得几乎消失了。

元在这里,就是起点、起始、开始的意思。

《易经》中“元亨利贞”的原始本意

亨的甲骨文

享、亨同源。亨就是祭祀的庙宇的形象。古代祭祀,其中一项就是求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那么亨在这里就是事件的发展。

《易经》中“元亨利贞”的原始本意

利的甲骨文

利在甲骨文中的本意就是用刀收割庄稼,秋收了。

《易经》中“元亨利贞”的原始本意

贞的甲骨文

贞是侦的本字,形象是在神坛上占卜。也有说这画的是一个鼎。

秋收之后,冬闲了,在古代的春节或者冬至或者龙抬头等日子,会搞一些庆祝、狂欢之类的活动,这时候的占卜活动,应该是庆祝活动的一个节目。

周而复始的四分法

元亨利贞,从其本意而言,是针对农业的一年循环,春夏秋冬事件的表述。为何不说冬春夏秋或者夏秋冬春呢?因为古人认为这个元,起始点应该从春天开始计算。这个起始点后来被定为春分。

在古代,曾经以秋收后的庆祝活动、或者春节、或者冬至、或者二月二为一年休息的时间区间或者准备农忙的时间,后来为了数理一统思路,将这个一年循环的起始点定为春分。

基于古代的数理大一统思想,那么,要用这种循环特征来比拟别的事件。

只要一个事件有开始、发展、高潮、结束期,这样四个特征,那么就都可以用元亨利贞来表达了。

天有春夏秋冬;人有出生、生长、成熟、衰老;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束;这样也便被数理一统表达了。

而后世侧重了人文发面的这种表达。

简单的四个字,说的是一个简单的完整的理想状态下的四分法的循环规律。

《易经》中“元亨利贞”的原始本意

《道德经》的第一句,面对的不同解读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通常最常见的版本。

马王堆出土的锦书说是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基本验证这种断句方式。

当然,也有人基于甲骨文,对这句进行重新断句。

道,可道非,常道。

可在甲骨文中是隔着河喊的原意,衍生出吆喝、说出来的意思。产生阴阳对称的概念的思想这是可以表达出来的,这是通常的道。因为后文中,老子认为道冲或不盈,也就是这些是与非也没准。他说的大道很缥缈,但能表达的就只能这样表达了。

这还会衍生出另外一种断句。

道可,道非,常道。

非在甲骨文中是背靠背的两个人,衍生出思想相悖、观念冲突的意思,这才有了相对的概念,而非否定的概念。可以说出来的,说不出来的,这都是通常的道。因为道唏嘘。说也说不清楚,不说又在那里,所以唏嘘。

哪种解释正确呢?好像随便。反正都不影响后文的阅读。

这么看《道德经》,没几年功夫看不完,因为你得先学甲骨文。

再例如通常版本是“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马王堆出土的这句是“水善理万物而有静”,不争好,还是有静好呢?

说不争的有不争的想法,拉吉夫甘地的和平不抵抗运动,将印度的英国殖民者赶走,这算不争。有静也有例子,陶渊明、郑板桥、徐霞客这些具有田园思想的人,也很悠哉。

这种情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马王堆出土的最接近老子时期的版本,就一定是最接近老子思想的吗?这也未必见得。

2000多年了,一句话即便有两字不同,不影响全文的阅读。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