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外锁孔专栏 | 内镜下乙状窦后入路精彩图谱

 prjbbg 2018-09-08

内镜下乙状窦后入路精彩图谱

---Zubair Hasan

编译:阳文任,硕士,副主任医师,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神经介入专业。

审校:澳门科大医院,神经外科,谭林琼。

图1:  a, b 右侧乙状窦后入路开颅行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在这张照片的黄色处,可以看到小脑上动脉形成血栓压迫三叉神经。1、小脑幕;2、小脑上动脉分支;3、三叉神经;4、小脑上动脉;5、小脑前下动脉;6、岩上静脉;7、基底动脉;8、面听神经束(颅神经VII 、VIII );C、小脑;PTB=颞骨岩部。

 

图2:  a, b 将内镜推进少许,就可以分辨出三叉神经的运动根和感觉根。1、小脑幕;2、小脑上动脉分支;3、滑车神经;4、三叉神经(m=运动根,s=感觉根);5、小脑上动脉;6、小脑前下动脉;7、基底动脉;8、岩上静脉;C、小脑;PTB=颞骨岩部。

 

图3:  a, b 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可以看清神经的各个角度,有助于更好地观察责任血管。旋转内镜,能看到三叉神经进入Meckel腔。1、滑车神经;2、椎动脉;3、小脑前下动脉;4、小脑上动脉;5、三叉神经;6、小脑幕;PTB=颞骨岩部。

 

图4:  a, b 如图可见小脑前下动脉袢,图中未作标示的小脑上动脉就在动脉袢的后面。岩上静脉在颞骨岩部和小脑幕的交界处汇入岩上窦。1、岩上静脉;2、小脑下前动脉袢;3、三叉神经;4、小脑幕。

 

图5:  a, b 该图看到颅神经VII 、VIII汇入了三叉神经外下方的内听道(IAM)。1、小脑幕;2、小脑上动脉;3、三叉神经;4、小脑前下动脉;5、岩上静脉;6、面听神经束。

 

图6:  a, b 向后看到第IX对颅神经汇入颈静脉孔的神经部,第X对和第XI对颅神经汇入了血管部。小脑前下动脉走行在听面神经束与舌咽神经之间。1、迷走神经和副神经;2、舌咽神经;3、小脑前下动脉;4、前庭蜗神经;5、面神经;6、岩上静脉;7、三叉神经。

 

图7:  a, b 第VII对至第XI对颅神经特写图像(a)。在三叉神经和小脑上动脉之间放置特氟龙垫片,实现三叉神经的减压(b)。

 

图8:  a, b 疑似三叉神经痛,行左侧乙状窦后入路开颅。但是未发现三叉神经受压。该图显示面听神经束和迷路动脉汇入内听道(IAM)。滑车神经与小脑幕相毗邻。1、面听神经束;2、迷路动脉;3、三叉神经;4、滑车神经;5、小脑幕。

 

图9:  a, b 该图显示了三叉神经汇入Meckel腔,未见血管压迫三叉神经。1、三叉神经;2、脑桥横静脉;3、小脑上动脉;4、滑车神经;5、小脑幕(此处应为原著有错,所标注的位置就是小脑幕,作者写为 tentorium cerebri直译为大脑幕,根本木有这个结构啊,应该是小脑幕tentorium cerebelli)。

 

图10:  a, b 旋转内镜,探察三叉神经根入脑区,还是没有发现血管压迫。1、脑桥横静脉;2、三叉神经;3、外展神经;4、小脑前下动脉;5、面神经;6、前庭蜗神经;P=脑桥。

 

图11:  a, b 该图显示了三叉神经汇入Meckel腔。标记为3的血管压迫了三叉神经。1、小脑幕;2、滑车神经;3、责任血管;4、三叉神经;P=脑桥;PTB=颞骨岩部。

 

图12:  a, b 如图看到面听神经束汇入内听道(IAM)。1、小脑幕;2、滑车神经;3、责任血管;4、三叉神经;5、面听神经束;IAM=内听道;P=脑桥;PTB=颞骨岩部。

 

图13:  a, b 见到扩张的基底动脉与外展神经相毗邻。1、小脑幕;2、滑车神经;3、责任血管;4、三叉神经(m=运动根,s=感觉根);5、小脑前下动脉袢;6、基底动脉;7、外展神经;F、小脑绒球;P=脑桥。

 

图14:  a, b 经左侧乙状窦后入路内镜下见到的静脉窦。1、乙状窦;2、横窦;3、岩上窦;4、小脑幕;PTB=颞骨岩部。

 

图15:  a, b 改变内镜角度向后,可看到乙状窦的弯曲。1、乙状窦;2、岩上窦;3、小脑幕;OB=枕骨;PTB=颞骨岩部。

 

图16:  a, b 左侧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室管膜瘤后自上而下拍照所见:岩上静脉贴小脑幕走行,在颞骨岩部和小脑幕的交界处汇入岩上窦。1、小脑幕;2、岩上静脉;3、三叉神经;4、面听神经束;5、迷路动脉;6、外展神经;IAM=内听道;P=脑桥。

 

图17:  a, b 镜头对准外展神经,可以看到其穿透硬脑膜进入Dorello管,迷路动脉向内听道方向走行。1、面听神经束;2、三叉神经;3、迷路动脉;4、外展神经;5,基底动脉;6、椎动脉;P=脑桥。

 

图18:  a, b 在桥脑延髓交界处(PMJ),可见颅神经XI和XII。副神经的脊髓根在此处汇入颈静脉孔。内听道(IAM)在该图的右上角。岩下静脉汇入岩下窦(用*表示)。1、迷路动脉;2、外展神经;3、基底动脉;4、椎动脉;5、岩下静脉;6、颅神经IX-XI;7、副神经脊髓根;8、舌下神经;9、小脑后下动脉。

 

图19:  a, b 朝枕骨大孔的方向看过去,椎动脉在此处进入后颅窝,走行在舌下神经根后面。1、副神经脊髓根;2、椎动脉;3、舌下神经;4、小脑后下动脉;5、颅神经IX-XI;6、岩下静脉。

 

图20:  a, b Luschka孔(第四脑室外侧孔)位于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后面(a),吸引器放在Luschka孔里(b)。该图是穿过Luschka孔看到的第四脑室。该部位的肿瘤造成了第四脑室外侧孔扩张至如图所见。

 

图21:  a, b 经第四脑室往里看,在闩附近可看到脉络丛。1、脉络丛。

 

图22:  a, b 再往下,看到椎动脉在此穿过硬脑膜进入颅内。1、椎动脉;2、C1神经;3、舌下神经;4、小脑后下动脉;MO=延髓。

 

图23:  a, b 切除表皮样囊肿后,可见滑车神经走行在环池中,颞叶(TL)与小脑幕毗邻。由于肿瘤的推挤作用,使中脑和小脑幕之间产生了空隙。1、小脑上动脉分支;2、滑车神经;3、小脑幕;4、动眼神经;P=脑桥。

 

图24:  a, b 动眼神经跨过小脑幕汇入海绵窦(CS)外侧壁的上部。1、后交通动脉;2、动眼神经;TL=颞叶。

 

图25:  a, b 从骨窗的下部看到的后组颅神经。1、前庭蜗神经;2、面神经;3、颅神经IX-XI;4、副神经脊髓根;5、舌下神经;6、椎动脉;7、基底动脉;8、外展神经;9、小脑前下动脉;C=斜坡;O=橄榄。

 

图26:  a, b 往内侧看到椎动脉分出的脊髓前动脉。1、小脑后下动脉;2、基底动脉;3、椎动脉;4、脊髓前动脉;5、舌下神经;C=斜坡;O=橄榄。

 

图27:  a, b 左侧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听神经瘤,在这里看到的颅神经IX-XII。颅神经IX-XI汇入颈静脉孔,颅神经XII却在舌下神经管入口之前汇入。1、舌下神经;2、副神经脊髓根;3、副神经和迷走神经;4、舌咽神经;5、听神经瘤。

 

图28:  a, b 朝枕骨大孔方向看,舌下神经根进了舌下神经管,而副神经脊髓根走向颈静脉孔它们的后面是椎动脉。1、舌下神经;2、副神经脊髓根;3、左侧椎动脉;4、右侧椎动脉。

 

图29:  a, b 如图所见为左侧桥脑小脑角区的肿瘤。肿瘤占了桥脑小脑角上部大部分空间。盖住了内听道,看不到颅神经V-VII。1、舌咽神经;2、听神经瘤;3、小脑前下动脉。

 

图30:  a, b 肿瘤延伸到小脑幕与颞骨岩部(PTB)的交界处,岩上静脉在此处汇入岩上窦。1、听神经瘤;2、岩上静脉;3、小脑幕。

 

图31:  a, b 透过覆盖颞骨岩部的脑膜可以看到部分乙状窦。1、乙状窦;2、颞骨岩部;3、迷走神经;4、舌咽神经;5、听神经瘤;6、岩上静脉。

 

图32:  a, b 显微镜下切除肿瘤后,重新引入内镜所见,外展神经汇入Dorello管。1、外展神经。

 

图33: a, b  显微镜下切除肿瘤后可看到:基底动脉和小脑前下动脉,还有桥小脑角的残余肿瘤。1、副神经脊髓根;2、迷走神经和副神经;3、舌咽神经;4、基底动脉;5、小脑前下动脉;6、肿瘤。

 

图34: a, b  次全切除肿瘤后,内听道内的残余肿瘤遮住了面听神经束,三叉神经此时位于桥小脑角的上部。1、舌咽神经;2、包绕面听神经束的肿瘤;3、内听道内的肿瘤;4、三叉神经;5、小脑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