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云五世纪——南北朝前期的牛人们 NO.88

 了用民 2018-09-08

北魏名臣高允画像

NO.88

 

太子拓跋晃首先得到了这一消息,他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要救人。

 

当然不是崔浩——崔浩之前曾多次忤逆他,他对崔浩早已恨之入骨。

 

他要救的,是自己的恩师高允——高允之前曾教他研习经史多年,两人感情很深。

 

当天夜里,他把高允召到了自己府上,第二天一早便让其跟自己一起入宫,面见皇帝。

 

进宫门的时候,他特意叮嘱高允说:等会如果皇上问你话,你一定要顺着我的意思回答。

 

高允一头雾水:到底出了什么事情?

 

事关机密,拓跋晃不便细讲,只给他回了这样一句话:进去了你就知道了。

 

一见拓跋焘,拓跋晃便为高允求情:中书侍郎高允曾在儿臣宫中与我相处多年,我对他非常了解,此人忠厚老实,人品很好,虽然他也参与了国史的部分编撰工作,但就像一滴清水无法改变黄河整体的浑浊一样,他一个好人也无法改变整个国史写作班子的乌烟瘴气。实际上,著史的所有重大事项都是崔浩一手把持的,我请求父皇能高抬贵手,赦免高允的死罪!

 

拓跋焘没有马上表态,而是转过头来问高允:国史都是崔浩一人写的吗?

 

高允平静地回答:《太祖(拓跋珪)记》为前著作郎邓渊所写,《先帝(拓跋嗣)记》和《今(拓跋焘)记》则是臣与崔浩共同完成的,不过崔浩比较忙,只抓大的方向,具体的文字,臣比他写得要多得多。

 

拓跋焘的脸色一下子就阴了下来,对拓跋晃说:高允的罪责比崔浩还要严重,怎么可能免死?

 

拓跋晃在心中暗自叫苦:高允啊,我让你顺着我讲,你偏要哪壶不开提哪壶、哪件事不中听提哪件事,你的情商怎么比那个云淡心远还低,真是……

 

不过尽管如此,他依然不愿放弃努力,又继续帮着解释说:高允是个没见过世面的小臣,刚才一定是被陛下的天威给吓坏了,导致脑子抽筋,才会这样语无伦次,儿臣以前问过他,他都说全是崔浩干的。

 

于是拓跋焘厉声质问高允:太子所言,可是实情?

 

高允的语气还是那样波澜不惊,似乎他面对的根本不是不可一世的皇帝,而是菜场卖鸡蛋的大妈:臣就算要被灭族,也不敢说半句假话。太子殿下是因为臣在他身边侍讲多年而同情我,想要救我一命,实际上他并未问过我,我也没有说过那样的话。

 

拓跋晃大惊:这样说岂不是找死!

 

但世界就是这么奇妙,有时候越是想睡却越是睡不着,有时候越是找死却越是不会死!

 

拓跋焘被高允表现出的大无畏气概征服了:真是直臣啊!一个人说一句真话不难,难的是死到临头还能坚持说真话!好吧,我赦免他!

 

接着,拓跋焘又把崔浩召来,像发射导弹一样,一边眼中喷着足以吞噬一切的怒火,一边咆哮着把那些鲜卑贵族所列的一条条针对崔浩的罪状一股脑全都发射了出来。

 

崔浩从来没有见皇帝发这么大的怒,一时竟然懵了,从前的天之骄子一下子成了天之焦子——焦头烂额,外焦里枯,心焦如焚,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见他这样,拓跋焘更火了,盛怒之下,他当场就命高允起草诏书,将崔浩及参与编修国史的僚属共一百二十八人全都诛杀,并夷五族!

 

高允退下去拟旨,却迟迟没有下文。

 

性急的拓跋焘频频派人催促,但高允手中的笔却依然纹丝不动,只有脑子在转个不停。

 

思想斗争了一段时间后,他终于下定了决心,义无反顾地再次进殿,求见皇帝。


他的声音虽然不高,却有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崔浩之罪,如果还有别的原因,臣不敢多说,但如果仅仅是因为写史的事触犯了皇族,臣认为他罪不至死。

 

竟然敢违抗圣意!

 

这下终于激怒了本来就在火头上的拓跋焘。

 

他暴跳如雷,当即喝令武士把高允绑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