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吐蕃王朝为什么不向南扩张?

 神秘园13 2018-09-08

吐蕃在其历史最强势的时期,其实是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具有发展,但最终他们选择的战略方向是向北、向西突破,而不是向南拓展。题主既然问到了吐蕃南向发展的问题,我就来解释一下这个问题。

我们先来说吐蕃的东南方向,藏文史料《贤者喜宴》曾有这样一条记载:“纳木巴民王、泥婆罗铸铜王、孙波铁王、门域果王等四方之王,收赋税以进贡称臣”。

这其中,“门域果王、泥婆罗铸铜王”都在吐蕃南方。

门域,藏族学者一般认为包括门隅、洛渝、下察隅等大片地区。按照现代的地理概念来说,这片处于雅鲁藏布江下游崇山密林中的土地,是西藏与云南交界的区域,现在闻名遐迩的进藏线路“丙(丙中洛)察(察瓦龙)察(察隅)”线,便在下察隅的北部。

门巴图腾

“门”在藏文中指地势低凹、山谷狭窄、被浓密的原始森林覆盖之地。门隅当地人自称“门巴”,据说叶蕃三姓—‘略氏”、‘雅氏”、“娘氏”’三姓始祖就是三位来自门地。

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叶蕃大相噶尔东赞域松(汉史称禄东赞,就是去唐朝为松赞求亲那位大臣)将洛布杂嘉,即吐蕃南部日绒地区的部落人众纳入叶蕃治下。之后,这里一直成为西藏之基本区域。

1656年五世达赖曾派两名管家协助门巴地区当地酉长管理门隅事务,并查核户口数量,统计数据显示共有门巴人三千户。洛巴人户与门巴相差不多,两部人口加在一起应有数万人。

门巴族服饰

除了门域,尼婆逻(尼泊尔)也是吐蕃的属国之一。

尼婆逻位于吐蕃西南,当时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由于地处温、亚热带,较优越的生态环境,使该国物产较为丰富,人口众多。

《旧唐书》记载,文成公主嫁抵拉萨的翌年(642年),吐蕃借口尼婆逻王,即“那陵提婆之父,为其叔父所篡,那陵提婆逃难于外,吐蕃因而纳焉,克复其位”。也就是说松赞干布在迎娶尼婆逻尺尊公主不久后,尼婆逻便成为了吐蕃的属国。

相应的《敦煌古藏文历史文书》也有类似记述:尼婆逻“遂羁属吐蕃”、吐蕃“并长期驻牙于尼婆逻”。从此之后,大量尼泊尔工匠参与了吐蕃各处工地建筑工作,还有少量尼泊尔人在吐蕃军队中服役,不过这部分人比较少,这个种族打仗实在不是一把好手,吐蕃可能也看不上他们的战斗力。

文献中,还有吐蕃涉及尼婆逻政务的记载,并且每年都有许多尼婆逻背夫去吐蕃服务。这也比较好理解,国王都是吐蕃扶着上位的,在不跟吐蕃一条心,还想不想活了?

赤德祖赞

除了门域与尼婆逻外,悉立国也是吐蕃版图的一部分。

赤德祖赞在位时,‘悉立’于公元705年(木蛇年)反叛,709年(鸡年)吐蕃出兵生擒‘悉立’国王,从此王权稳固,叶蕃社会安定。《新唐书·西域传》载:“悉立国,在吐蕃西南,户五万,胜兵五万··…羁事吐蕃。”以5万户折算,人口当在20万左右。如此算来,吐蕃在其南部的管控人口大致在30万左右。

除此之外,吐蕃还曾至少两次对天竺用兵。

吐蕃王朝为什么不向南扩张?

王玄策出使天竺道路示意图

第一次是因为唐使王玄策在北天竺被劫,吐蕃帮助唐使找回场子。公元648年(唐贞观二十二年),太宗皇帝遣王玄策出访天竺,不成想天竺恰好发生变乱。天竺国内的阿罗顺那出兵抢劫了唐朝使团,落荒而逃的王玄策跑到尼泊尔求援,在他的概念里没有回国抱冤这种选项,而是坚持自己丢的面子,自己动手找回来。

但尼泊尔并不敢擅自支持王玄策借兵讨伐北天竺的请求,他们将此事汇报给了自己的上司吐蕃。得到回报的松赞干布不乐意了,心里说:“我是唐朝的女婿,你个小小的北天竺,竟敢抢劫我老丈人的使臣。你打了唐朝的脸,也就是让我松赞干布在老婆面前没面子,这事叔叔能忍婶子也不能忍。

他直接下令,召集拉萨周边的卫戍部队1200人,又令泥婆罗出兵7000交给王玄策指挥,出兵教训天竺。吐蕃、泥婆罗联军,一路向南直扑北天竺茶博和罗城。

首战,就击败了拥有战象的天竺军队,阿罗顺那大惊,守坚城不出,玄策随即带兵攻城,围攻月余。公元648年,茶博和罗城兵溃城破,玄策一路追杀,斩杀印度兵将三千人,印度兵将落水溺毙者超一万,被俘一万一千,阿祖那见大事不妙逃回中天竺。

阿祖那在中印度整军再战,再次被击败,阿祖那无奈弃国东逃。在东天竺王国,他召集残兵败将,并游说东天竺国王施以援军,发誓要击败王玄策复国。可惜他实在不是个带兵打仗的材料,他的反攻计划,又中了王玄策的诱敌深入之计。被诱进伏击圈后,泥婆罗和吐蕃军队四面围攻,阿祖那的军队全军覆没,他本人也被生擒活捉。

《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归降的城镇聚落达五百八十余所,未久朝乾托卫城破,中天竺就此灭亡。为此,吐蕃曾立铁碑于天竺,以定吐蕃“南界于此”。

吐蕃另一次用兵南方是在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时期

赤松德赞

当时的吐蕃名臣巴·赛囊所著《巴协》中详细记载了这次军事行动。据说,赤松德赞大兴佛教后,修建了藏地第一座佛、法、僧三全的寺庙——桑耶寺。

桑耶寺建成后,寺中白塔需要宝物装藏,白塔装藏最为神圣之物当属佛祖释迦摩尼的舍利,但天竺不愿意给,那怎么办?只能自己去取了。

据说,吐蕃军队到达贝莫贝塘时,天竺的一位国王见到吐蕃军容,吓的魂飞魄散,急忙把吐蕃赞普的靴子挂在宫门之上,表示臣服,并对吐蕃统帅说:“我的国土愿归入吐蕃赞普的脚下,甘愿缴纳赋税,请将军不要妄动刀兵”。

解决了恒河北岸的几个天竺附属小国后,吐蕃大军渡过恒河,抵达中印度摩揭陀国。摩揭陀国人心知吐蕃军队不可阻挡,于是将国中财物运往屋敦达布日,尔后贵族纷纷逃往东天竺避祸。

吐蕃骑兵未经任何抵抗便进入摩揭陀,在朝拜了金刚座菩提树后,从塔中取出舍利,凯旋北归。吐蕃军队撤军后,在恒河北岸派人留驻,并在河边立碑,修建铁柱,标明恒河北岸属于吐蕃领土,这和我们今天国家勘界后,立碑为界不谋而合。据说,守卫铁柱的士兵后裔一直居住于印度,在恒河边形成一个大城镇。

由此可以看出,南方国家的军事实力并不是吐蕃向南拓展的阻碍,那为什么吐蕃王朝最终以旧选择了向北拓展呢?

这就得从气候上来分析原因了,吐蕃王朝初期就曾派人去天竺求学,但派出的16名藏族青年,只有吞弥桑布扎学成回到了吐蕃。其余青年才俊,全部因为难以适应湿热的气候而殒命。

吐蕃王朝为什么不向南扩张?

吞弥桑布扎

古格王朝时期,大译师仁钦桑布也曾与其他21位古格青年一起被派往印度学习佛法。但最终学成归国的,也只有他和小译师勒巴喜绕

有此可以看出,长期生活在温寒地区吐蕃民众,极难适应南亚的湿热气候。而对于这一点,吐蕃王朝是有概念的。

如果占据了南方却没有办法长期派驻军队、官员进行有效的管控,那这片领土对吐蕃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与其这样,还不如气候相对凉爽的青海、新疆地区更令吐蕃心动,毕竟这些地方虽然没有恒河流域物产丰富,但能够让吐蕃军民生活的更为适应,这才是吐蕃向北拓展的根本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