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吐蕃为何不去占印度恒河流域,而是专挑唐朝打,非盯着河西走廊?

 剧透历史 2020-08-26

吐蕃王朝历时二百余年,期间对恒河流域有过两次短暂的统治,但时间都不长,也就几十年而已。吐蕃的主要精力,都是放在与唐朝的对抗上。

吐蕃第一次占领恒河流域,是由唐朝王玄策使团出使天竺而引起的。

贞观22年,唐太宗派遣王玄策出使印度,但就在此时天竺国王突然去世国内大乱,阿罗那顺篡权夺位,自立为王。当他见到来访的中国使臣,带有各国赠送的丰厚礼物时,心生贪欲之心,并联合盗匪攻击使团,抢劫了诸国贡物,并擒获所有使从。

而王玄策等人乘机逃脱,“挺身奔吐蕃西鄙,檄召邻国兵”。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与泥婆罗王那陵提婆,皆出兵讨伐阿罗那顺。王玄策与副将蒋师仁相互配合作战,阿罗那顺弃城而逃,最终被蒋师仁活捉,同时还抓到了中天竺王妃和王子,天竺各国为之震惊。

在此事件中,吐蕃和泥婆罗起了决定性作用,吐蕃由此将势力范围延伸到恒河流域。

吐蕃第二次占领恒河流域是为了佛祖舍利。

公元8世纪中叶,赤松德赞即位,他采取了一系列弘扬佛法的措施,还从唐朝、印度、尼泊尔和迎湿弥罗等地,迎请高僧到吐蕃,恢复和发展佛教。

赤松德赞亲自主持了桑耶寺的破土奠基,桑耶寺建成后,五佛塔内却无供奉之物。此时,赤松德赞得知,摩揭陀国有一名为“达如孜托”的塔,其内安置有如来佛祖之舍利。于是,赤松德赞为迎请这些舍利,发兵印度,进兵摩揭陀国。

吐蕃取得舍利后,继而在恒河河畔派遣吐蕃人驻守。并在该地下立界碑,借机将其势力扩张到印度恒河之畔。

两次入主恒河流域,为何吐蕃没能最后站稳脚跟,却把目光一直盯在唐王朝的河西走廊上呢?

由于吐蕃四境群山环绕,西部和南部是奇雄险峻的喜马拉雅山脉,北部是巍峨的昆仑山脉。这两座山脉,平均海拔均都在6000米以上,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严重遏制吐蕃势力的扩张。

而吐蕃东部虽然也有山脉阻隔,但其地形构造,并不像其他三个方向那样难以突破。因此,吐蕃自兴起之后,就将重心就放在了向东发展上,并有一种直逼黄河的趋势。

吐蕃的经济主体是畜牧业,它并不能满足社会生活的全部需求。因此,吐蕃必须与唐王朝保持高度的经济交往,作为一种对经济的重要补充形式。

尽管吐蕃与唐朝的贸易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吐蕃经济的不足,但由于新兴的军事贵族,和各部落首领贪欲的膨胀,加之正常贸易渠道时有阻塞,也就导致贸易往往不能正常进行。于是,武力掠夺便成为吐蕃王朝,更重要的一种追求利益的手段。

经过前几代赞普的不断积蓄,到了松赞干布时期,己经具备了军事扩张的实力,并很快成为了青藏高原的霸主,很多小邦都臣服于吐蕃。

吐蕃与唐王朝的战争,主要是对河西走廊、陇右地区的激烈争夺。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吐蕃便有了往东发展势力的可趁之机。当时唐朝西北地区防备空虚之际,吐蕃大举进攻河陇地区,至广德元年“尽取河西、陇右之地”,甚至在广德元年十月,吐蕃军队进逼唐都长安,唐代宗被迫出逃陕州。

尽管吐蕃没过多久就退出了长安,但此后河陇及西域地区皆为吐蕃所占。同时,吐蕃还攻占了勃律、葱岭等中亚诸国,及南亚印度的部分地区。

吐蕃之所以选择和强盛的唐王朝对抗,也是一种无奈的生存手段。吐蕃自身经济比较落后,就必须依赖物产丰富的唐王朝,才能得以生存发展。通过和唐朝的建交、联姻,吐蕃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征服了周边的小国。但势力的扩张,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做后盾,于是吐蕃不得不走上与唐朝争利的道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