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7000余名海内外心血管病学界的同仁齐聚一堂,在杭州共同庆祝中华医学会第二十次全国心血管年会暨第十二届钱江国际心血管病会议的盛大开幕。在上午的主会场上,高润霖院士、葛均波院士、 韩雅玲院士、胡盛寿院士、张运院士从介入、原创研究、心病抗栓治疗、心力衰竭外科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抗炎治疗五方面,对过去一年最具突破性的心血管病进展进行了全面的盘点。 高润霖院士:2018年是冠脉介入生理年 高润霖院士指出:“由于生理学引导的PCI研究空前活跃,2018年被称为冠脉介入生理学年。在冠脉生理学测量领域,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包括iFR、FFRCT和定量血流分数测定。”他强调,生理学引导的冠脉介入治疗能显著改善预后,生理学诊断的狭窄病变缺血越明显,介入治疗获益越多。 FAME和FAME2研究是生理学引导冠脉介入治疗的里程碑式研究,在此研究基础上,2014年ESC血管重建指南推荐FFR用于确定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缺血相关的病变(Ⅰ,A),指导多支病变患者的PCI(Ⅱa,B)。2018年Xaplanteris报告了FAME2研究5年随访结果,FFR指导的PCI组5年MACE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尤其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事件显著降低。2018年EuroPCR会议上报告的GZFFR研究则表明对FFR诊断“灰区”(FFR0.75~0.80)的患者,PCI较药物治疗也可降低心绞痛发生率且提高生命质量。 由于单一临床研究样本量、把握度有限,研究者汇总了FAME2、DANAMI-3-PRIMULTI、Compare-Acute三个研究并进行患者水平荟萃分析。结果表明,FFR指导的PCI可显著降低心源性死亡或心肌梗死的长期事件发生率。 葛均波院士:中国发出心血管原创研究最强音 葛均波院士在大会上盘点了2016-2018年以来我国高血压、抗血小板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律失常、生物可降解支架等方面的中国重大原创研究进展。 高血压 霍勇教授团队完成的全球规模最大的CSPPT研究结果:在降压基础上使用依那普利叶酸片补充叶酸可以显著降低我国高血压患者卒中风险21%。 抗血小板治疗 韩雅玲院士团队I-LOVE-IT 2 DAPT亚组研究结果,对于置入新型生物可降解西罗莫司药物涂层支架的患者,术后接受6个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劣于12个月。该研究结果被201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DAPT指南采纳。 生物可降解支架 2016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团队Xinsorb生物可降解支架的6个月随访结果证实,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生物可降解支架疗效与安全性良好。2018年,韩雅玲院士团队在JACC上发表了NeoVas生物可降解支架和CoCr-EES的对比结果,NeoVas生物可降解支架术后1年的造影结果不劣于CoCr-EES;术后两年的随访结果也与CoCr-EES相当。 心律失常 2017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江洪教授团队在JACC上发表了相关研究,在国际上首次证实通过光遗传学技术抑制交感神经活性能够显著抑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为实现对心脏交感神经精准、无创、可逆性调控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2017年,JACC发表了黄从新教授团队国内第一个左心耳封堵术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并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LAmbre左心耳封堵器具有良好安全性和有效性,且植入成功率高。
韩雅玲院士:冠心病抗栓治疗国家“十三五”项目进展 韩雅玲院士介绍:“目前,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重大慢病防治专项冠心病血栓事件预测与优化干预技术研究”已经启动。” 本课题最大的创新是在全球首次将我国自主研发的胶囊内镜磁控机器人技术作为胃肠道出血的早期无创性精准检测手段,比较服用DAPT6个月之后,单用氯吡格雷、单用阿司匹林和继续用DAPT这3种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该研究的主要研究终点为入选后12个月内胃和小肠黏膜病变发生率,临床发现的胃肠道出血和支架血栓等不良事件也作为次要终点。这项研究的结论对于精准预防和早期发现消化道出血、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将会产生巨大的实用价值。
胡盛寿院士:心衰药物治疗20年无重大突破,外科成主战场 胡盛寿院士指出:“20年来,尽管心衰的药物治疗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现有药物并不能逆转心肌重构,单纯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无症状的左心室功能严重减退患者1年死亡率可高达50%。利用外科治疗手段来逆转心室重构,辅助甚至替代受损心脏的功能,改善心衰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将成为心衰治疗的未来主战场。” 胡盛寿院士介绍,心衰的外科干预可以分为四大类:一是通过外科手术改善或替代病损心脏的功能;二是使用机械装置辅助或替代病损心脏;三是运用生物医学手段提高病损心脏的功能;四是联合外科手术、生物和机械装置多手段综合治疗。 胡盛寿院士还展示了中国自主研发的两款使用第三代离心泵的心室辅助装置(VAD,俗称人工心脏)的临床应用情况。同心VAD应用4例重症心衰患者,3例成功,最长治疗患者已经超过400天,1例因术后感染34天后死亡。永仁心VAD应用9例重症心衰患者,治疗时间从62天-192天,均获成功。 胡盛寿院士强调:“单纯的药物治疗和外科治疗都只能对部分患者有效,我们需要更多探索,寻求多学科之间的合作,以给心衰患者最大的生存获益。”
张运院士:动脉粥样硬化CANTOS研究让“炎症假说”上升到“炎症理论” 2017年,CANTOS研究的成功,开启了动脉粥样硬化(AS)抗炎治疗的大门,宣告AS的治疗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CANTOS研究是一个涉及近40个国家的10 061例心肌梗死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所有患者虽接受普遍的他汀类药物治疗但仍残存慢性炎症(hs-CRP>2mg/L)。患者随机分为3个剂量的卡纳单抗治疗组:50 mg、150mg或300 mg,每3个月皮下注射1次,主要观察终点为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和心血管死亡。随访3.7年的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仅150 mg卡纳单抗治疗组主要终点事件的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CANTOS研究的意义在于: (1)CANTOS研究第一次证明单纯抗炎而非降脂治疗可显著减少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这使AS的“炎症假说”上升到“炎症理论”; (2)如同4S试验是AS降脂治疗的里程碑一样,CANTOS研究成为AS抗炎治疗的里程碑,因此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3)CANTOS研究第一次证明在AS人群中卡纳单抗治疗可同时降低冠心病事件和肺癌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这可能是由于近1/4的入组患者仍在吸烟,而慢性肺炎是肺癌的危险因素。这一结果提示,炎症是AS和肺癌的共同土壤,靶向IL-1β起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 张运院士强调:“虽然CANTOS研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但IL-1β并非一个理想的抗炎靶点,寻找更为理想的靶点是今后AS抗炎治疗的重要任务。”在AS抗炎治疗的基础研究领域中,多个动物模型中验证的干预靶点正在走向药物研发,AS的防治仍是任重而道远。正如1942年丘吉尔所说:“现在还不是终点,甚至不是一个终点的起始,但或许是一个起始的终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