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教师节,孔子是老师的一个代表,被后人尊奉为“大成至圣先师”。 在中国,没有人不知道孔子。他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最早实行因材施教、游学、私人讲学的中国顶级教师。 当年,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的路上少不得喝酒,与乡党、学生聚会也少不得喝酒。一般人喝酒也就喝了,孔子老师是一般人吗?孔子老师喝酒是写进了《论语》滴! 中国人婚丧嫁娶都要喝酒,孔子有被酒所困的烦恼吗?他老人家说:“小事一桩,有啥难的?” (《论语·子罕篇》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在外事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尽力去办,不被酒所困,这些事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孔子是如何做到“不为酒困”的呢?小编从《论语》中发现了三个要点: 第一,孔子老师不喝市场上卖的酒。(“沽酒市脯,不食”。) 其原因,宋朝大学者朱熹在《论语集注》说得很清楚:“沽、市,皆买也。恐不精洁,或伤人也。”那时候,市场上卖的都是散装酒,孔子怕市场上卖的酒,酒质不好不卫生,所以他老人家都是喝家酿酒。如果是现在,追求喝高质酒的孔子老师一定是私定酒的忠实用户。 第二,孔子老师喝酒提倡适量就好,不要喝醉。(“唯酒无量,不及乱”。) 南朝儒学家皇侃在《论语义疏》中对孔子老师的“唯酒无量,不及乱”进行了解释:饮酒的多少可以不做统一限量,但要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酒量,不能喝得“乱”。(“酒虽多,无有限量,而人宜随己能而饮,不得及至于醉乱也。一云:不格人为量,而随人所能,而莫乱也。”) 孔子认为人喝醉了就会神志昏乱,有损形象。所以大家喝酒要听从孔子老师的教导,千万不要喝醉。 第三,喝酒要讲究礼仪。孔子老师说过,有美酒美食要让长辈先吃(“有酒食,先生馔”)。在举行乡饮酒礼后,要等拄拐杖的老年人走出去后,自己才出去(“乡人饮酒,杖者出”)。 小编认为孔子喝酒是要挑喝酒对象的,在一群讲究礼仪的人中间喝酒,想被“酒困”都难。因为有了礼仪,就算喝酒的双方是竞争对手,喝起酒来都不会又劝又灌。 孔子特别把比赛射箭提出来表扬了一下。子曰:君子对什么事情都不争。如果说有所争,那一定是射箭比赛。双方互相作揖,谦让,然后登场;比赛完射箭走下来饮酒,这种竞争是君子之争(“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现在复习一下孔子老师对于饮酒的深刻领悟: 1、喝酒一定要重视酒质,要喝好酒。 2、喝酒要根据自己的酒量喝,不要喝醉。 3、喝酒要讲礼仪,就算双方是竞争对手也要很“君子”地喝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