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学》的阴阳思想是可以得到证实的

 德如赤子 2018-09-10

在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物质性的气?有没有阴气与阳气呢?如果有,它们又是什么物质呢?如果没有,难道古代中国人所说的阴气与阳气是虚幻的臆想物吗?古代中国人能明确地说出阴气与阳气是生成万物的基础材料,有充分的理由与依据吗?!


现今学术界一些学者下意识地认可并遵循“中国哲学家认为,凡是他们提出的原理都是不需要证明的”这一观念。只满足于就阴阳而论阴阳,不运用人们所能够相信的事物去证明阴阳的客观存在。在了解了古代中国先哲所界定天地框架等知识的基础上,再来读《黄帝内经·素问》记载的“万物靠造化之气所任持”的内容,会发现中华民族的博物学,用我们身边看得见,听得到,抓得住的事物变化现象与规律,将“阴阳之理,大之无外,细入无间”,亦即看不见,听不到,抓不住的气对万物的穿透性作用,阐释既清晰透明,又真实可信。


一、“万物生化,悉由合散”


著名医学家杨上善( 公元585 ~ 670 年)在《黄帝内经·太素》中指出:“言阴阳之理,大之无外,细入无间。”


即言说阴阳的原理,阴阳是能够宽广博大得无边无缘,能够狭小细微得没有一点点间隙的。《黄帝内经·太素》“阴阳合”注文则进一步指出:“毫末之形,并阴阳雕刻,故其数者,不可胜数也。故阴中有阴,阳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然则混同为一气,则要一也。”[1]


即所有的物质,即使小到毫毛草芥,也全都是由阴阳所精雕细琢而生成的,这些物质的数量,数是数不过来的。而且是阴中有阴,阳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然而这些都是由一气的化育而生成,故其要点只是一个罢了。那麽,这一个要点是什么呢?是“聚合”与“流散”。


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将阴阳“大之无外,细入无间”论述为:“万物生化,悉由合散也。”[2]即万物的生成与化灭,全都取决于气的聚合与流散。气凝聚则生成为物质的形体,物质的形体溃败则分散而成为“气”。


1. 看得见,听得到,抓得住的阴阳“气化”作用


看得见,听得到,抓得住的阴阳“气化”作用体现在:“夫抚掌成声,沃火生沸,物之交合,象出其间。万类交合,亦如是矣。”[3]


击打手掌生成声响,熊熊火苗上下舞动,物质----雌蕊雄蕊、公母、牝牡等在化生新的生命体时的交接合和现象出现在其中。各类物质化生时的交接合并,也与这些现象相同。即气对物质的阴阳雕刻,是通过有形体物质的声音变化、形状变化显现出来的。


万物接受气的化育作用,处于永恒的动变之中。“人之期可见者二也,天地之期不可见也。夫二可见者,一曰生之终也;其二曰变易,与上同体。然后舍小生化,归于大化,以死后犹化变未已,故可见者二也。天地终极,人寿有分,长短不相及,故人见之者鲜矣。”[4]


人体的变化可以知晓的有二:一是从生到死;二是变易。死人与活人是同一躯身体,活人生命止息了,其尸体归于天地自然的气化;人死后的尸体仍然化变不止----腐烂变质,最后归于一气。而天地从生成到灭亡的期限----由混沌的气团转变为地体与天气,灭绝后仍然会变为太空中的气。因为人的寿命短暂是看不到的。但是不生不化的物质是根本不存在的。


需要注意的是,古人所讲的“变”与“化”,与现代人所理解的“变”与“化”是有区别的。现代人所理解的“变”与“化”,是指事物在形态或本质上的转化过程或新生状态,即无论是突变还是渐变,统称为“变化”。


古代汉语的“变”与“化”,有两个方面的意思。“变”是“突变”;“化”是“渐变”。即事物超出极限的、显著的变化是“变”,事物初生的,存在过程中的细微变化是“化”。


《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万物开始化生称之为‘化’,发展到极点称之为‘变’。阴气与阳气无法测量称之为‘神’,能够灵活掌握这些变化规律称之为‘圣’。注文解释说::所谓化变是圣神之道。化,是指施布化育;变,是指变易;神,是指阴阳之气无法测量。气的施布化育,称为‘生’;气的离散变化,称为‘极’。经历化经历变,万物没有能够逃脱出五运阴阳所统摄的。圣与神,所有奇妙的作用没有无能够逃出幽玄之理的。(气)玄奥美妙的作用,尽管无法测量,但是却可以捕捉到它的规律。万物之所以能够生长是由于(气)化的作用,万物之所以有其衰败是由于变的缘故,变与化之相互迫近,生成与溃败由此而出现。气在开始形成的时候,便有生化的作用。气扩散,就能够造就有形质物体的形态。气敷布就能生殖繁育,气终止的时候,有形质物体就发生质的变化,这对所有物质来说,都是一样的。”[5]


这段话的意思是,所有有物质物体体现出来的气化作用既深奥又奇妙,虽然无法捕捉,但是却可以用语言来表述它。物类的出生是由于气化,物类的灭亡也是由于气化。物类的出生与灭亡之极限在于变化。渐变为化,突变为变,渐变与突变相互比较,物类生成与败坏的规律就显现出来了。天地之气合成而开始生化有形质物体,气流散而有形质物体的形状开始显现,气分布而有形质物体滋生繁茂,气终止而有形质物体的形状发生突变,其规律都是一致的。


《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注文指出:“气的有生有化,不显现其形状,不知道其情形,无法测定其开始,无法测定其终止。而万物自生自化,没有办法限制,这称之为‘天和’。显现其现象,彰明其动静,振烈刚暴,漂泊骤卒,拉坚摧残,折拆鼓,这称之为邪气。故物之生长,静而化成;物之毁灭,躁而变革。所以生在于化,死在于变,变与化不停息,则生成与溃败之过程常在。物之生化的期限能够划分出来,这是根据有物质物体的有终止与有开始来说的。”[6]


也就是说,是植物的生、长、化、收、藏和动物与人的生、长、壮、老、已规律,即有形质物体存在的有开始与有终止,体现了天地之气聚合与流散的规律。因此古人认为,万物的生成和化灭所体现出来的突变与万物生存过程中的渐变,全都取决于气聚合(成有形质的物体)与气(从有形质物体中)流散出来的反复运动。


试想,人、动物的生与死、植物的荣与枯、季节的更替等由四时之气所统摄着的事物变化,难道不是我们非常容易地看得见,听得到,抓得住的吗?古代中华先哲就是通过这些非常容易看得见,听得到,抓得住的事物变化规律,捕捉到了天地之气的特点与本质,亦即天地之气的根本属性----四时五行。


2.“器”----生化的空间


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注文:……夫小大器,皆生有涯分,散有远近也。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近远。注文:近者不见远,谓远者无涯;远者无常见其近,而叹有其涯矣。既近远不同期,合散殊时节,即有无交竞,异见常乖,及至分散之时,则近远同归于一变。四者之有,而贵常守。注文:四者,谓出入升降,则常守。有出无入,有入无出,有升无降,有降无升,则非生之气也。”[7]


器,指器物,是生化的空间,器物溃散,则生化停止。无论是小的器物还是大的器物,全都生化有空间,生成与溃散有时间的限制。有形质物体自生成之时起,就处于永恒的化与变之中。有形质物体有大有小。即是生化的空间有大有小。宇宙、天地是大的空间,人体脏腑这一空间接受出纳阴阳之精气,与天地这一空间相同。


每一独立的有形质物体,都是一个生化的空间,如果有形质物体瓦解了,生化也就止息了。无论是大的空间还是小的空间,其生存与毁灭都有一定的期限。期限短的器物无法知晓期限长的器物消亡的时间,就说期限长的器物没有尽头;期限长的器物则叹息期限短的器物逝去之快速。


有形质物体寿命长的与寿命短的不在同一时刻归天,各自接受气化作用的聚合与离散的时节也不相同,那么,有与无、生成与化灭就不一致。可以知道的,是所有的器物溃散破败消亡之时,都归之于一变。气对这些事物的出入升降,则为常规的守候。有出无入,有入无出,有上升无下降,有下降无上升,都不是生成化育之气。


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还指出:“器谓天地及诸身也。宇,谓屋宇也,以其形包藏府藏,受纳神灵,与天地同,故皆名器也。诸身者小生化之器宇,太虚者,广生化之器宇也。生化之器,自有小大,无不散也。夫小大器,皆生有涯分,散有远近也。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8]


“器”是指天地及所有的有形质物体。有形质物体为生化的屋宇,以其形体包藏府藏,吐纳天地之气,与天地相同,所以全都称为“器”。所有的有形质物体是小的生化器宇,太空,是大的生化器宇。生化的器宇,各自有大有小,最终没有不溃败破散的。所有小的大的器宇,全都生灭有极限。器宇溃败破散有的时间长久、有的时间短暂。所以器是生化的屋宇,器溃散破败就会分散瓦解,生化也就止息了。有活力的生命如此,没有生命活力的有形质物体也是如此。


3. 出入升降----大气任持万物的方式


“出入谓喘息也,升降谓化气也。夫毛羽倮鳞介及飞走趾行,皆生气根于身中,以神为动静之主,故曰神机也。然金玉土石熔岩草木皆生气根于外,假气以成立主持,故曰气立也。”;“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注文:出入谓喘息,升降谓化气也。夫毛、羽、倮、鳞、介及飞走趾行的动物,全都是生气根于身中,以神为动静之主,故曰神机也;然金玉石熔岩草木皆生气根于外,假气以成立主持,故曰气立也。……气止则化绝。此之谓也。故无是四者,则神机与气立者,生死皆绝。”[9]


出入是指喘息;升降是指化气。万物靠造化之气所维系,长皮毛和羽毛的,不长皮毛和羽毛的,长鳞甲的及奔跑行走的,不长羽毛鳞甲的动物如倮类,倮类:以人为首。《大戴礼·易本命》:“倮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全都是生气根自于身体之内,以精与神作为动与静的主宰,所以称为神机。金玉土石熔岩草木全都是生长之气根于体外,凭借气以成立支撑,所以称为气立。有神机的动物和人,没有出入之气,则不能够生长壮老已;没有神机的植物,缺乏升降之气,则不能够生长化收藏。


对于有活力的生命体来讲,气的出入停止,精神机制就会消失;气的升降止息,有形质物体就会溃败破散。出入是指喘息;升降是指化气。化气:指气血在人体内的循环与支撑人体四肢、五官的运动。气停止运动则气化作用绝灭。就是指的这些。所以没有“出入升降”这四者,则无论是“神机”(的动物)还是“气立”(的矿物、植物),全都会绝灭。无论是呼吸着的人或动物,还是不直接表现为以呼吸的方式而存在的金石草木之类,如果没有气的维系,就会全部溃散破败,所以说天地万物都是靠大气所维系着。


二、“气”是化育生成、化灭消亡世间万物的本原


古人认为,气是化育生成与化灭消亡世间万物的本原。没有了造化之气,一切物质都会败坏。


1.万物靠造化之气所维系


“大气谓造化之气,任持太虚者,所以太虚不屈,地久天长者,盖由造化之气任持之也。气化而变,不任持之,则太虚之器,亦败坏矣。夫落叶飞空,不疾而下,为其乘气,故势不得速焉。凡有形处地上者,皆有生化之气任持之也。然器有大小不同,坏有迟速之异,及至气不任持,则大小之坏一也。”[10]


即只有生化之气才能够具备聚合与流散的功能。大气为造物化育之气,负有保护太空的功能。天不会塌下来,地不会陷下去,全都由气维系着。如果气不维系了,那么太空之气,也会败坏。看那些从树上掉下来的叶子在空中飞荡飘舞,不会迅疾地掉在地上,就是因为它们乘载着气,所以下落的趋势不能够迅疾。凡有形体而在地上存在着的物质,都由生化之气维系着。可是形体有大与小的不同,败坏有迟与速的差别,等到气不维系它们了,那么无论是大的还是小的,其败坏都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只有生化之气才能够有聚合与流散的功能,万物的生存与化灭都取决于生化之气的聚合与流散有形质物体的生存过程就是取决于生化之气的聚合与流散


“天地之气,交合之际,所谓寒暑燥湿风火胜复之变之化,故人气从之,万物由之。万物生化,悉由合散也。”[11]


天地之气交接合和化育万物是有规律的,寒暑燥湿风火六个季节的更替,就体现了天地之气交接合和的规律,故人的气血运行顺从它,万物生灭受控于它。万物的生成与化灭,全都取决于气的聚合与流散。这是由万物变化的阶段性显现出来的,对于人体来讲则是由脉象显现出来的。


2.“出入升降,无器不有”


那么有没有不生不化的物质呢?没有。《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注文:藏生气者,皆谓生化之器,触物皆然矣。夫窍横者,皆有出入去来之气;窍坚者,皆有阴阳升降之气。往复於中。何以明之?


则壁窗户牖,两面伺之,皆称来气冲击於人。是则出入气也。夫阳升则井寒,阴升则水暖。以物投井,及叶坠空中,翩翩不疾,皆升气所碍也;虚管溉满,捻上悬之,水固不泄,为无升气而不能降也。空瓶小口,顿溉不入,为气不出而不能入也。由是观之,升无所不降,降无所不升。无出则不入,无入则不出。夫群品之中,皆出入升降,不失常守,而云非化者,未之有也。有识无识,有情无情,去出入已升降,而云存者,未之有也。”


即没有出入(呼吸)之气,没有气血在体内的循行升降,人与动物就没有生命活力,也不会有生长壮老已;没有气的化育,植物就不能生长,也不会有生长化收藏;金属、玉石、田土、水流之类同样置身于气化作用之中。这些物质本身即是阴阳之气出入升降的空间,这些物质灭亡了,生气的化育作用也就止息了。对于有形质的物体而言,有释出的气才能有隐入的气,有隐入的气才能有释出的气。包藏生气的,全都称作生化的器宇,所有的物质全都如此。窍横着生的(有鼻子眼的),全都有出入往来之气;窍竖着生的(没有鼻子眼的),全都有升降之气反复运化於其中。如何才能知晓这些?


比如将窗户关严,在两边等候,全都说进来的气直冲於人。这即是出入之气。阳气上升则井水寒,阴气上升则井水暖。用物体投入井中,及树叶在空中坠落,虽然相当轻便,但是却不立刻掉在地上,全都是由上升的气所阻碍着;空管灌满,堵上管口悬起来,水不往下流泄,是因为没有上升的气就不能下降。空瓶小口,猛往里灌水就无法灌入,是因为气不释放出来,水就不能进入。由此看来,有上升的气才能够有降入的气,有降入的气才能够有上升的气。不释出则不能进入,不进入则不能释出。所有的物品之中,全都有气的出入升降,能够不接受气化作用的有形质物体,从来就没有过。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有情感的和无情感的,离开气的出入和停止气的升降,而仍然存在着的物质,从来就没有过。所以说任何有形质物体,都具备气的升降出入功能,“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12]


三、“有形禀气而不为五行阴阳之所摄者,未之有也”


古人认为,有形体禀承气而存在的物质,不被五行阴阳所统摄的,从来就没有过。汉代著名文字学家刘熙在《释名》中对阴阳的含义做了如下解释:“阴者,荫也,气在内而奥阴也;阳者,扬也,气在外而发扬也。”


结合以上所谈到的古人认为,大气维系万物的方式就是气对有形质物体的隐入与释出,释出与隐入。可知这种隐入与释出,释出与隐入就是气的“阴阳”运动方式。


明代农学家马一龙的《农说》,也详细地阐释过:天地之气的阴阳往来,日日更新,生而有生,化育不停,没有能够使之停下来的机制。并指出,升降,是指地气上升与天气下降的阴阳往来之气;“内外”,是指神不可测的化育机制----气的聚合与流散;“收敛”与“发散”,是万物生成的机制;“出入”,是指气循环无穷的根由。气的升降出入,永远没有能够使之停下来的机制[13]。


黄帝内经素问·素问》还指出:“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注文:道,谓生化之道;纲纪,谓生长化成收藏之纲纪也;父母,谓万物形之先也。本始,谓生杀皆因而有之也。夫有形禀气而不为五行阴阳之所摄者,未之有也。所以造化不极,能为万物生化之元始者何哉?以其是神明之府故也。然合散不测,生化无穷,非神明运为无能尔也。”;“故万物无能逃五运阴阳。”[14]


用来造成化育万物的是五运阴阳,五运阴阳是天地的本质、现象与规律。而能成为万物化生之本原——五运阴阳的是神明的府库,即气化的空间----天地。“神明”是指地气----神,与天气----明。地气与天气交接合和起来就是天地之气。容纳天地之气的是天地空间,天地空间是万物上下左右的范围。比如通常人们所说的“求神明保佑”,就是“求天地保佑”的意思。“神明之府”就是指天地空间这个府库。怎麽可以不通晓它的内涵----阴阳五行呢?


道,是指物体生化的现象与规律;纲纪,是指生长化成收藏的分时段考察与标记;父母,是指生成万物的祖先。本始,是指生成和灭亡全都因为有它才能出现。所以有形质的物体,禀承气而存在,不被五行阴阳所统摄的,从来就没有过。造化没有极限,能成为万物生化之元始的是什么呢?是阴阳五行。


因为阴阳五行是天地的府库。然而气的聚合与流散无法捕捉和测定,只能从动物与人的生长壮老已、植物的生长化收藏中体现出规律性。生化没有穷尽,不是天地之气的运动化育是不会有这些的。所以万物是没有能够逃脱出五运阴阳的。也就是说,万物的生存与化灭均无法逃出阴阳五行规律的制约。这就是能够看得见,听得到,抓得住的阴阳“大之无外,细入无间”深奥原理。


四、对阴阳准确含义予以证明,证实、证伪是证明中医科学性的关键


西方汉学界尊为权威的费正清先生认为:“中国哲学家认为,凡是他们提出的原理都是不需要证明的。”[15]


现今学术界一些学者也下意识地认可了这一观念。作为明清以前尤其是唐宋以前的中国医学界,应该说对阴阳的原理是进行了充分的证明,证实、证伪的。


对不进行中医学实践的学人来说,对阴阳的原理不予证明可能无关痛痒,但是作为对中医学的承传、发展与创新而言,却是生死攸关,非同小可。诸如“阴阳”之类语义不清,内涵与外延均欠清晰的名词术语,必须予以证明、证实、证伪。


黄帝内经素问·素问》所介绍的“天地万物都是靠大气所任持”等内容,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物质变化现象与规律,证明了阴阳是指天地四时五行之气对有形质物体的出入升降,说得通俗一点,就是阴阳是气对有形质物体的隐入与释出,释出与隐入这两种运动方式。


阴阳“大之无外,细入无间”,是指气大到宇宙、天地,小到毫毛草芥无处不隐入,无处不释出的运动原理,而且这一原理是完全能够由实实在在的物质世界客观存在来予以证明的。阴阳的准确含义弄清楚了,中医学的标本、表里、虚实准确含义便容易释义了。由此也证实了学术界所持的中国哲学家提出的“哲学原理都是不需要证明的”观念是错误的,错就错在没有看到,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哲学原理是经过证明,证实、证伪了的。只不过这类证明,证实、证伪的方法及其在此基础上所生成的系统理论知识已经失传了。


惟其能够得到证明,证实、证伪,才能使深奥玄妙的中国哲学、中医学理论得以透明,使中国哲学、中医学的科学性得以证实,使中国哲学得以成为中华民族建立新文化的主导思想。使中医基础理论得以行之有效地指导医疗实践,使中医学真正为人类造福,使包容了中医学在内的中国传统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知识得以正确的解读。而且,只要充分发掘古代文献中相关知识的内涵,中医学、中华传统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中,很多被学术界认为是语义不清,内涵与外延均欠清晰的名词术语是可以,也是应该予以证明、证实、证伪的。

 

参考文献:

[1]王云五·丛书集成初编·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附遗文内经明堂·据西村舍丛书本排印·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2]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M]·上下册·上海:商务社,1931:360页注文


[3]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M]·上下册·上海:商务社,1931:361页注文


 [4]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M]·上下册·上海:商务社,1931:362;


[5]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M]·上下册·上海:商务社,1931,329-330页:“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注文:所谓化变圣神之道也。化,施化也;变,易也;神,无期也。气之施化,故曰生;气之散易,故曰极;无期禀候,故曰神;无思测量,故曰圣。由化与变,故万物无能逃五运阴阳。由圣与神,故众妙无能出幽玄之理,深乎妙用,不可得而称之。……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


[6]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M]·上下册·上海:商务社,1931,361页:注文:夫气之有生化也,不见其形,不知其情,莫测其所起,莫究其所止。而万物自生自化,近成无极,是谓天和。见其象,彰其动,振烈刚暴,漂泊骤卒,拉坚摧残,折拆鼓慄,是谓邪气。故物之生也,静而化成;其毁也,躁而变革。是以生从于化,极由乎变,变化不息,则成败之由常在。生涯有分者,言有终始尔。”


[7]363:[8]363:[9]362: [10]340: [11]360:[12]362: [13] 329-330:


[14]“阴阳往来无停机”。“上下者,乾坤分列之位;升降者,阴阳往来之气;内外者,神化合辟之妙;敛发者,万物生成之机;出入者,循环无穷之端。”而且是“阴阳往来无停机”。


[15]费正清·美国与中国:费正清文集·张理京译·北京:世界知识社,2003:73:此文介绍中医学所“言阴阳之理,大之无外,细入无间。”即“大”到天地(浑天坐标系所界定的有极限的“天地框架”)与宇宙(无边无缘),“小”到毫末草芥,全都是阴阳之气雕刻而成,所以其数目,数不胜数。而且阴中有阴,阳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但是其要点,却只有一句话,这就是“离”与“合”。

简而言之,就是中医学所讲的阴阳之原理,就是“气”的“分散”与“合和”。怎样“分散”与“合和”呢?作为人与动物,就是依靠呼吸与气血在体内的上下运行。作为植物与矿物(包括山水土石),同样是依靠气来支撑其存在与消亡。关键问题在于,古代中国人所命名的“气”,与现代人所理解的“气”是不一样的。


转载必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