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陌生化表达
读写微号 - 阅读 写作 教育 文艺 有思想 有温度 有价值 有方法 语言的陌生化表达 ◇ 壹 ◇ 距离之美 当我们和美的事物保持适当距离时,双方会更有吸引力,这就是“距离产生美”。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是因为缺少空间距离;“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因为相处时间太长。泰戈尔说:“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人们总是这样,这山望着那山高。赏景也罢,恋爱也罢,工作也罢,无不如此。 与美的事物保持一定的距离,才是最好的相处之道。 ◇ 贰 ◇ 语言陌生化 语言也是这样,有些作家表达意思时,会刻意和读者拉开一点距离,产生一点陌生感,这样的语言更能吸引人。 这就叫做语言的陌生化,提出这种说法的人,他的名字不好记,叫“什克洛夫斯基”,你看,这名字也挺“陌生化”的吧? 所谓陌生化,也就是“换一种说法”。让读者读到这句话,有新鲜感、艰深感,还有恍然大悟的熟悉感。 让语言有陌生化效果,主要有三种技巧:超常搭配、新奇修辞和无理之妙。先看超常搭配。 ◇ 叁 ◇ 超常搭配 如量词的超常搭配。我们可以说“一缕微笑”“一泓柔情”“一串思念”,将形容具体事物的量词用在抽象事物上,就能产生妙趣。 张岱在《湖心亭看雪》有句写景的名句,就是将量词活用的例子: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句话用白描手法,“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写出天地的苍茫空阔,对比出人的渺小孤寂。 再如动词的超常搭配。《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有这样一句话: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 “吃”“消化”本来搭配的宾语应该是食物,这里却说是“文化史”,这便将闻先生求学如渴、孜孜以求的精神传达出来。 舒婷看到祖国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感叹道: 我是你河边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不说“纺布”,而说“纺歌”,读者似乎能听到那咿咿呀呀的响声。 ◇ 肆 ◇ 新奇修辞 修辞是作家必用的技巧,但“第一个把姑娘的脸蛋比作苹果的是天才,第二个就是蠢蛋了”。修辞也要出新,新奇的修辞是使语言产生陌生化的手段。如: 1.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刘成章《安塞腰鼓》 2.黄昏蹒跚在苍茫的原野上,最后看见它好像醉汉似的颓然倒下,消失在黑夜里了。 ——黄药眠《祖国山河颂》 第一句使用比喻手法,说江南像玻璃,敲不得腰鼓,突出了安塞腰鼓雄伟豪迈的气势;第二句使用拟人手法,“蹒跚”“颓然倒下”让读者似乎看到黄昏一步步退去的情景。 ◇ 伍 ◇ 无理之妙 诗歌创作有“无理而妙”的说法,即一句话看起来不合常理,仔细想想却非常恰切,极为深刻。这样的句子,有“清脑”的效果,比如: 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2.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顾城《一代人》 3.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北岛《回答》 上面三句诗,都精练而深刻,让人过目不忘。初读似乎不合情理,品咂一下觉得妙不可言。读这样的句子,就像吃麻辣豆腐,食材很简单,口味却独特。 ◇ 陆 ◇ 仿写借鉴 在记叙文写作中,偶尔来点“陌生化”,给语言增添点滋味,能为作文加分。 有位同学这样描写春天到来的情景: 被细雨淋湿的鸟鸣跌落在河面上,江水微微涨起,微风轻轻吹拂,夹岸的柳枝被春风剪成丝缕,舞成一片婀娜。 这一段,“淋湿的鸟鸣”“剪成丝缕”“舞成袅娜”用了拟人手法,词语超常搭配,给读者新奇之感。 有位同学想表达“听音乐和读书,都让我感动”,他写出这样的句子: 我的泪水是一批高贵的客人,它们常常在我听音乐或读书时悄然落下。 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要比直接说“听音乐和读书都让我感动”生动多了。 不过,在陌生化过程中,一定不能把艰涩当成技巧,要记住陌生感既要让读者有新奇感,又要有熟悉感,不能只“无理”,还要有“奇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