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吴茱萸汤
本方仲景不仅在《伤寒论》阳明、少阴、厥阴三篇中使用,同时在《金匮要略》第17篇中又有两个条文(其中一条同厥阴篇)使用,说明该方在伤寒和杂病治疗中都可用到,这使该方成为临床重要的常用方。 该方所主病机相对单纯,即古今都无争议的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该方所治之症状亦简单清楚,即食谷欲呕,吐利烦躁,头痛干呕,呕而胸满及吐涎沫。按惜墨如金的仲景表述惯例,用一个条文论述足矣。为什么会在多篇章中多次专列条文论述?这一方面是,此病机在多种疾病发展过程中都可出现;另一方面则是准确针对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这一病机的方剂,仅此一方。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吴茱萸性温热味辛苦而气味浓烈,功长破阴降气。凡浊阴不降,厥气上逆之证,非此药不能除。生姜温而散气,人参、大枣甘温,补脾胃之气虚。四药合用共奏破阴降气,和胃补中,暖脾泄浊之功。 明确上述方义,通过临床实践,我们可以将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指征作如下列述: 1.胃中虚寒,食谷欲呕,胸膈满闷。 2.脘腹冷痛,且多较剧烈。 3.头巅顶冷痛。可为急发,可为慢性;可为断续发作,可为持续不止;程度可从轻度到无法忍受之剧痛。 4.干呕不止。 5.呕吐清水,或频唾涎沬。 6.下利,烦躁,而四肢厥冷。 7.寒疝痛。 8.阴囊挛缩痛。 9.舌苔白滑,脉沉弦。 上列前8条任一条加脉舌象都可使用本方。 本方吴茱萸起关键作用。治疗上述见症时,一般用量在10~30g间。但因该药气味特浓,且有小毒,故部分患者服后出现头昏欲呕,烦躁不适等现象。这是药直击病所的一种类似于“瞑眩”的最佳剂量反应,不必惊慌,静卧后一般很快即可恢复。当然,临床若遇年老体衰病人,可适当减轻吴茱萸用量,加大其他三药用量。 本方临床可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头痛、高血压、妊娠呕吐、美尼尔氏综合征、幽门痉挛、幽门梗阻及滞颐等。
◎病案举例 案一、剧烈头痛呕吐 石某,男,12岁。间断呕吐一年,头痛20日。 近一年来常口泛清水,时呕吐。20天前突然开始头痛,自服去痛片缓解,从此每日服数片维持。半月前某日清晨5时突然头痛欲裂,呕吐,继而昏迷,急送入某医院,诊为结核性脑膜炎。 入院检查:心电图:心律失常,偶发早搏,左心室高电压。脑血流图:脑动脉供血不足。X线胸部摄片:无阳性发现。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压力升高。经中西医治疗8天无效,自动出院,来我处求治。 目前,头持续性钝痛,阵发性剧痛。剧痛时抱头叫喊,头欲裂开,呕吐大量清水,项痛。剧痛间隙时始终伏案少语,不愿抬头答话。面孔苍白无华,脉细,舌苔黄厚,舌心干,微黑。 辨为肝胃虚寒,阴寒上逆之头痛呕吐证,处以吴茱萸汤加味: 吴茱萸20g,人参10g,生姜10g,大枣10g,炙甘草10g,川芎20g,葛根30g,半夏10g。 因病情重而病程长,且住院治疗无效,故只开1剂。孰料第二天来诊,云服药两次呕吐即止,头痛大减,1剂服尽,头不再剧痛,精神转好,对答如流。前后共服药5剂,症状完全消失,舌苔退尽。 案二、腹痛 龚某,女,63岁。腹痛半年多,脐左侧为甚,白日隐痛不止,夜间疼痛加重,至不能平卧,须坐起或俯压,并感腹跳。 经某“三甲”综合医院作胃镜、肠镜、腹部彩超等检查,除肝内多个小囊肿、右肾囊肿外,无阳性病理体征发现。经治无效。 来诊时除持续腹隐痛,夜间加剧外,嗳气,纳呆,身软,腹中气蹿走感,腰背痛。脉迟细,苔薄黄。辨为少阴虚寒、浊阴内阻之腹痛证,处以吴茱萸汤合真武汤、小建中汤加味: 吴茱萸10g,炙甘草10g,生姜15g,炮附片20g,白芍30g,炒白术12g,桂枝12g,大枣20g,炮姜10g,胡芦巴20g,砂仁10g,饴糖30g(烊)。 上方服完3剂,腹痛大减,尤其饮食大增,由原纳呆变为每顿吃一大碗,睡眠亦好转。守上方共服10剂,痊愈。 案三、滞颐 王某,男,2岁。自生下几个月后即涎唾如线般淌流,每日以棉垫塞于项下,须置换数次。自汗,时哭闹不止,用热手帕敷烫腹部哭可立止,纳食、吮乳均差,神情委顿。以吴茱萸汤合五苓散,2剂症大减,4剂而愈。 |
|
来自: 昼三夜二205 > 《刘方柏临床百方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