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虹桥怀古 黄 砉 ![]() 松陵古镇溯吴江, 南北津头去路长。 高士风流鲈鳜美, 洞庭景物芡菱香。 遥村鹭堠催风叶, 别派莺湖贯荻塘。 闲向垂虹亭上望, 一竿笠泽水云乡。 这是清人姚承绪题咏“吴江”的一首诗。江苏吴江又称松江, 或吴淞江, 是太湖流域一条重要的水道。它西濒太湖, 东入大海, 并在今吴江境内与京杭大运河交汇。此地不仅有丰饶的物产, 而且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 沉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每每勾起后人的怀古之思。而这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是以长桥为中心, 包括垂虹亭、如归亭、鲈乡亭、鸭漪亭、三高祠在内的文化景观了。 据宋人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记载, 北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 吴江知县李问和县尉王廷坚募钱并主持修建。木结构, 后改建为石桥。桥建成后,“舟揖免于风波, 徒行者晨暮往归, 皆为坦道”,给士民百姓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故史称为“利往桥”,俗称“长桥”。木桥飞黄流丹, 横路太湖咽喉, 宛若长虹卧于松江之上,
加之桥南建有垂虹亭, 北宋词人张先任吴江县令时, 有诗云“桥南水涨虹垂影, 清夜澄光合太湖”。长桥(利往桥) 因而又有了更美丽的名字—“垂虹”。时称“湖光海气, 荡漾一色, 乃三吴之绝景也”。苏子美尝有诗云“长桥夸空古未有, 大亭压浪势亦豪”, 实非虚语也。 除了垂虹亭外, 紧临长桥, 还建有如归亭、鲈乡亭、鸭漪亭等亭。长桥附近最能让人怀古思今的要算三高祠了。“三高”指越范鑫、晋张翰、晚唐陆龟蒙三人。宋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三“三高亭”条:“越上范将军鑫、江东步兵张翰、增右补阙陆龟蒙各有画像在吴江鲈乡亭旁。 历史上的“三高”雅事, 带给文人的并非全都是“泛舟五湖”的逸兴。面对着“三高祠”
那些身负特殊经历和人生理想的人, 心里却是别有滋味。张元斡《水调歌头》: 拄策松江上, 举酒醉三高。此生飘荡, 往来身世两徒劳。长羡五湖烟艇, 好是秋风鲈脍, 笠泽久蓬蒿。想像英灵在,千古傲云涛。俯沧浪, 舌空旷,恍神交。解衣盘礴, 政须一笑属吾曹。洗尽人间尘土, 扫去胸中冰炭, 痛饮读离骚。纵有垂天翼, 何用钓连鳌。 张元斡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 曾入李纲行营使幕府为僚属, 李纲罢官, 亦遭贬逐。后因持所赋《贺新郎》词为胡铨送行一事得罪秦桧而被除名削籍。尔后漫游江浙等地, 曾自称“经行松江, 何啻百回”, 留下许多有关垂虹亭的词。这些词虽然也都是作于吴江, 所寄托者也大多是范鑫泛舟五湖、张翰鲈鱼莼脍、陆龟蒙放浪湖山之属, 但风格却绝不类逸怀浩气、淡泊超然。词人是个胸怀抗金大志的人, 却落得个“此生飘荡, 往来身世两徒劳”, 这样的遭遇使词人心中充满了悲愤和郁闷, 面对历史上的“三高”,词人有着比别人更为真实和强烈的体验。因此, 在追慕“三高”的言说中, 透露出深沉的悲哀和无奈。四库馆臣云:“其词慷慨悲凉, 数百年后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气”,可谓知言。 由于有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 加之长桥又是古代文人南来北往水路交通的必经之所, 这里除了留下了大量的文人题咏之外, 还有一些雅事趣谈常为后人津津乐道。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 长桥之上曾经有过一次著名的词坛盛会。当时苏轼由杭州移知山东密州,其友杨元素、张先、陈令举等不忍与之分别, 一直随船相送。船到湖州之后, 当时的湖州知州李公择也恰好是苏轼的好友, 加上当时也正在湖州的另一个朋友刘孝叔, 一行六人, 遂舟行至长桥。夜半月出的时候, 众人置酒垂虹亭上, 吟诗填词, 彼此唱和。那份情谊, 那种乐趣, 若干年后, 还让苏轼念念不忘。词史上, 六人这次聚会所填的词被称为“六客词”, 为了纪念这次聚会, 后来在湖州郡圃中还建了“六客亭”。 还有一则趣事也是后人常常提及的。说的是范成大归老石湖, 与天下名士多有往来。一年冬天, 词人姜夔前来造访。他在范的石湖山庄盘桓近月, 适逢山庄梅花盛开, 范成大向姜夔索词。姜夔于是取宋人林和靖《西园小梅》中咏梅佳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句意, 自度两曲, 命名为《暗香》和《疏影》,
并让范成大的家妓演唱。这些家妓中, 最为姜夔赏识的是一位叫小红的女子。后来, 范成大就让小红随姜夔而去。姜夔带着小红, 当船行经过长桥的时候, 已是黄昏, 又恰逢大雪,于是便泊舟垂虹亭下。夜半时分, 姜夔让小红演唱自己填写的新词, 而他则以箫伴奏。姜夔有一首小诗就是记载此事的:“自喜新词韵最娇, 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 回首烟波十四桥。”姜夔的这份清雅, 每每让后人追忆。吴承绪“安得小红低按拍, 玉箫声里试清游”(《垂虹亭), 说的就是姜夔在长桥的这次雅事。 注: 1967年5月2日夜, 由于保护不力, 历经930年的一座名桥终于倒塌。而今忆垂虹古桥仅存残迹而已。 原载《江苏地方志》2003年第六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