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的一贯之道是什么——《论语》学习381

 背后国文 2018-09-11

卫灵公篇第十五·二(381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钱穆译先生说:“赐呀!你以为我是多学了而一一记在心的吗?”子贡对道:“是呀。(随又说)不是吗?”先生说:“不是的。我是在此多学中有个一来贯通着的。”

杨伯峻译孔子道:“赐!你以为我是多多地学习又能够记得住的吗?”子贡答道:“对呀,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道:“不是的,我有一个基本观念来贯串它。”

【傅佩荣译】孔子说:“赐,你以为我是广泛学习并且记住各种知识的人吗?”子贡回答说:“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用一个中心思想来贯穿所有的知识。”

识,记,记住。一以贯之,用一个中心思想来贯穿所有的知识。

在《论语》里,有二次出现“一以贯之”,而且都是孔子先提出来的,而且都是对二位他很喜欢的学生说的。在《论语·里仁15》篇中,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是孔子对曾参说的,曾参虽然好学,但毕竟年轻,他没有完全明白孔子的一贯之道是什么,武断地认为就是忠和恕。

本章孔子主动问子贡,说你是不是也认为我能博学又能记住所有的知识?子贡回答说,当然了,不是这样吗?孔子语重心长地说,不是的,我的所有知识都有一个中心思想来贯穿它。这里孔子主动对子贡讲他的一贯之道,是针对“多学而识之”所说的,他说有一个中心思想。但依然没有把这个“一”告诉学生。

孔子这样和学生对话,要学生发现并找出他的思想的精神纲领,确实有些难为学生了。虽然曾参好学谨慎,子贡聪明灵活,但要从孔子思想找出一个提纲挈领的中心思想,大概只有他自己或极少数圣贤可以做到。他们如果没有对孔子思想有一个完整、系统的认识,没有对孔子思想的一个融会贯通的领会,怎么可能能找出这个主旨和根本的“一”是什么?

直到今天,依然还有人认为孔子的一贯之道,就是“忠恕而已”。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但这仅仅是孔子思想的基础,每一个人通过努力都可以达到。但仁就不一样了,什么是仁?仁乃至高之德,“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子罕27》)仁的本质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儒家要求人们在内心树立起仁的自觉意识,也要让他人同样在内心树立起仁的自觉意识。不仅自己能够有仁、为仁,而且也让他人能够有仁、为仁。

“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孟子·滕文公上》)孟子说把天下交给别人容易,但为天下找到圣人,来推行仁政就很难了。儒家的仁道理想是一种强烈的天下情怀,他们希望天下所有人通过教育和引导,都能做到立人、达人,人人都能行仁。这才是孔子的一贯之道,而忠与恕仅仅是获得仁道的途径和方法。

当然这是很理想化的一种情况,但儒家的思想就是要追求这种极致,希望达到这种境界。如果人人有了这样的意识,建立了这样的信心,说明儒家的思想已深深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也正是人类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因此无论是通过忠与恕来影响我们真诚的品质,还是通过立人、达人来指引我们仁道的追求,我们必须认识自己,认清未来努力的方向,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