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医丨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为什么73 2018-09-11

近些年来

由于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大

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

饮食、起居不规律等原因

脾胃疾病逐渐成为困扰人们的健康问题

并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胃病在人群中发病率高达80%

中国肠胃病患者有1.2亿

可以说是“胃病大国”了



中医对于脾胃病的认识很早就已经形成了,历代医家亦各有其见解,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就详细论述了心下痞即胃脘痞塞证的治法,并创立了五“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方剂,被后世医家广泛应用至今,在临床中具有很好的疗效。



贠克强大夫从医30年来用五“泻心汤”治疗各种脾胃疾病收获了不少心得,尤其以半夏泻心汤为著,下面我们就跟随贠老师一起来了解一下五“泻心汤”之半夏泻心汤以及他在临床中的运用。


半夏泻心汤见于《伤寒论》第149条,云: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可见在《伤寒论》当中,半夏泻心汤证所治疗的为柴胡证误下后邪气内入与正气搏结于心下胃脘所致而寒热虚实不显之痞证。


症状表现为:脘胀痞满、时轻时重、按之柔软不痛、食纳较可、略有乏力、大便较涩、小便利、舌淡苔薄白、脉略弦或濡中略弦。


贠老师常以半夏泻心汤的原方来治疗,其用量为:法半夏12g、黄芩9g、黄连4g、干姜9g、党参10g、大枣10g、炙甘草10g。



然半夏泻心汤所治之症绝不仅限于此,贠老师认为,几乎绝大部分消化道疾患如胃动力不足、各类慢性胃炎、胃溃疡、反流性食道炎、肝胆性胃病、胃肠神经功能紊乱症甚而上消化道癌瘤的保守治疗,只要符合邪正搏结于中焦脾胃、气机郁遏、升降失司之病机,不具有大实大结、结胸承气之证,多半可用半夏泻心汤合方或加减施治。


如脘痞而偏湿热者,表现为口臭、口干苦、或呃逆声响亮、食量大或纳呆、便干或便溏味臭、舌暗红、苔黄腻或白腻泛黄、脉多弦滑或滑数者,则需加大法半夏、黄芩、黄连的剂量(法半夏15~20g、黄芩12g、黄连9g),再适当减量或者适当减去其他辛温甘温守中之品,如大枣。


如脘痞而偏中气虚者,兼见隐痛喜按、乏力、自汗、干呕、呃声低、纳呆、心烦或嗜睡、或下利、舌暗、苔白腻或黄腻而干、脉濡缓或略兼弦滑。则需加大甘温养中药如炙甘草、党参、大枣(可各15g)干姜(可10g)的剂量,减少辛开苦寒药法半夏、黄芩(可各9g)、黄连(可4g)的量,还可以加生黄芪15~30g。


如脘痞兼胃络血瘀之症,见脘痛、痛处不移或痛如针刺、略有拒按、舌下脉络瘀滞者,可用半夏泻心汤合失笑散,或加乳香、没药以活血通络。


若痛偏于胁下,则是兼有肝之气血瘀滞,可加金铃子散(元胡、川楝子),如有瘀血之痛而湿热偏盛,见舌红苔黄腻厚者,则可加败酱草、红藤各15~30g、细辛3g。败酱草、红藤清热利湿活血,加细辛少量,可相反相成,效果更为彻底。



此外,半夏泻心汤还可治疗失眠不寐之病症。


中医讲“胃不和则卧不安”,而半夏泻心汤可以降伏心火,因为方中半夏、黄连就是一对很好的伏心火、安心神的药对。


若失眠不寐既有中焦郁痞的一面,又有心肾不交的一面,心肾不交如表现为肾水亏、心火旺者,就可以半夏泻心汤合黄连阿胶汤来治疗;


若兼凌晨3~5点醒后不易入睡者,则多肺肾阴虚,可以半夏泻心汤合百合地黄汤治疗;


若心火旺、肾阳虚,就可以合交泰丸治疗。


还有如土郁木旺、肝胃不和、魂不守舍导致的失眠不寐,表现为既有脾胃郁热的一面,又有肝火躁扰的一面,就可以加夏枯草治疗,其中就含有“二夏”这个药对。



通过以上贠老师的分享,我们可以看到他在临床中运用半夏泻心汤是非常灵活的,这既源于他对该方的深入研究和透彻的了解,又源于他多年来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


如果您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类似脾胃疾病的困扰,希望通过该篇贠老师对于半夏泻心汤的解读可以让您对于脾胃疾病以及如何治疗该病有更好的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