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版水印(古代彩色版画印刷术), 是中国传统特有的版画印刷技艺。 它集绘画、雕刻和印刷为一体, 根据水墨渗透原理显示笔触墨韵, 既可用以创作体现自身特点的艺术作品, 也可逼真地复制各类中国字画。 木版水印字画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远在唐代,单色木版印刷已经具有相当水平。 明末以十竹斋为代表的 “饾版”、“拱花”等套色叠印, 表明技术有了更大的进步。 这项技艺始终基于手工进行。 △民国木版水印初版《芥子园画谱》 △1963年德文原版初印《中国彩色木版水印画集》内页 木版水印能够将一幅名画的所有精髓复制而出,甚至连画家本人都击节称奇——在他们眼中,这非但不是“赝品”,还是美的再生。由此看来,守住孤品也许并非“留住经典”的唯一出路,能人巧匠的用心,也能让艺术精品生生不息。 | 画非画 | 曾经有人在齐白石面前放了两幅《虾》,问到底哪一幅才是他本人的真迹。齐白石看了半天,最后说,我看不出来!隐藏其中的那幅非真迹,既不是出自他人临摹,也不是来自机器印刷──它是由木版水印技艺复印而出的“双胞胎”。 关于木版水印和国画大师们的故事还有许多。当年潘天寿将木版水印复制的作品当成了自己的真迹,理由是“复制的作品看上去颜色更鲜艳”。潘老是否故意为之,我们不得而知,但大师的这句话,应该就是给这门技艺最高的褒奖了。 | 木刻绝活 | 木版水印是从印制诗笺开始的。所谓诗笺,是木刻画印制的带有暗花和格纹的信纸,乃文人风雅之物,在明代尤其风行。到上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意识到木版水印日渐式微,于是托郑振铎先生寻到荣宝斋,重刻了《十竹斋笺谱》,让木版水印这门古老的技艺得以焕发生机。 木版水印后来发展出了一个重要用途:复印国画。国画水墨色彩的浓淡变化,从画家笔下流泻而出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气质。一幅名作画成,要想得到第二幅一模一样的,甚至连画家本人都难以做到。但木版水印的师傅们通过勾、刻、印三位一体,完成了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勾描 首先要“分色”。将透明的薄胶版铺在画稿上,然后技师根据画稿上的色调层次划分若干套版(如《韩熙载夜宴图》,分版多达1667套),再按照原画稿勾描。 在薄胶版上勾描好之后,将极薄的雁皮纸覆在胶版上,再描。完成后,反复检查笔触、神韵,同原作无出入。 刻板 把勾在雁皮纸上的画样粘在木板上,进行雕刻。除了要根据墨线雕刻外,还要反复参看原作,细心领会,持刀如笔,才能把原作的精神和笔法传达得惟妙惟肖。
印刷 各块分版刻成后,将纸张与木版的位置固定好,着水溶墨色,逐版印刷衔接,套印成画。而印刷使用的纸(或绢)、墨、色等材料,则和原作材料完全一致。 装裱 装裱是木刻水印的最后一道工序。装裱的方法是:把印好的画用宣纸或绫、绢、织锦等按一定的工艺要求裱糊起来。形成立轴、横披、册页等形式,再用精帛的外套或锦盒包装起来。 | 专注、技艺 | 木版水印的最大优点是水墨、色彩可以渗透到纸背,这是油墨浮于表面的机器印刷无法做到的,传统材料的采用使得木版水印作品能够保存的时间更久远。更重要的是,其中所包含的人的情感和温度,让水墨画难以捕捉的神韵得以灵动再现。 文化多元,科技发达,但越是传统的技艺,越显得珍贵而重要。木版水印在当下无法市场化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参考西方艺术家原创版画的办法,使木刻水印技术成为一种创作手段,而不仅仅是复制品的制作。展览、现场表演、网络传播等,也不失为一个宣传和展示的渠道。传承需要保护,更需要创新和发展,这样才能让这门具有百年历史的传统技艺,走得更远、更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