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国家级的博物馆,于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对外开放,占地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展览面积1.1万平方米,拥有各类文物藏品37.5万件(组),其中以神秘瑰丽的商周青铜器、千姿百态的历代陶俑、富丽堂皇的唐代金银器、举世无双的唐墓壁画最具特色,以18件(组)国宝、829件 (组)一级文物最受观众青睐。
鼓腹,敛口,折沿,立耳,柱足,沿下和足上饰竖扉和饕餮纹。腹内壁铭文27字,记王姜(周康王后)把师栌的三田转赐给旟(yu)。为纪念受赏之荣耀,旟(yu)特作此鼎。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实物资料。
立耳,柱足,颈饰雷纹衬地的窃曲纹。腹内壁铸铭文207字。不仅是西周青铜器断代的标准器,也是研究西周中期社会经济和土地制度的珍贵资料。
饪食器。立耳,圜底,腹微敛,蹄形足。口下饰弦纹两道。内壁铸铭文278字。是研究西周时期的战争史和周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猃狁关系的重要资料。
炉呈半球体。通体鎏金鎏银。炉盖透雕出多层山峦,足饰透雕蟠龙。柄为竹节形,分五节,上端铸有歧出的三条蟠龙,龙身鎏金、爪鎏银,龙首上承炉盘。从炉口外侧铭可知,此物原为汉未央宫之物,后归阳信长公主。
六、舞马衔杯纹银壶 (唐朝)
此壶仿游牧民族的皮囊式水壶造型,舞马衔杯纹则印证了唐玄宗时曾驯养良马随乐起舞的历史记载,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
为首一人头梳单刀半翻髻,目视前方,双臂交又于腹前,挺胸起步前行,姿容华贵高雅。其后一人头梳螺髻,回头似在向其他人吩咐事情。其余7位宫女头梳半翻髻、螺髻或双螺髻,手中分别持有独台、团扇、如意、方盒、高足杯、拂尘、包袱等物,侧身缓行。其中除2位着男式袍衫外,其它7位皆着窄袖袒胸短襦,肩披丝帛,下穿红、黄、绿等色曳地长裙,脚着如意云头履,画面形象生动,似是侍寝的图景。
绘于墓道西壁,人物均着深浅两色窄袖长袍,戴幞头,穿黑靴。画面中五个持月牙形球杖的骑者驱马抢球。前一骑作反身击球状,其余纵马迎击。后十余骑手,行者纵马驰骋,止者伫目凝神。背景衬托起伏山峦、树木等。此图是有关马球运动最早的形象资料。
十、狩猎出行图 (唐朝)
原图揭取时分为数幅,画面以青山松林为背景,四十多个骑马狩猎者携弓带箭或持旗或持驯豹鞭,簇拥着主人纵马驰向猎场,殿后的还有两匹负重骆驼,构图气势磅礴,宏伟壮观。是唐墓壁画中上乘杰作。
十一、礼宾图 (唐朝) 纵184厘米 横342厘米。陕西乾县乾陵章怀太子墓墓道东壁壁画,1971年发掘。该图表现由6人组成的礼宾行列,左边3人为唐代鸿胪寺官员,右方3人分别为东罗马帝国、高丽和东北一少数民族的使节。此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也为研究唐代中外交往情况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十二、十三、鸳鸯莲瓣纹金碗(两件) (唐朝)
敞口,鼓腹,喇叭形圈足。锤击成型,纹饰平錾,通身鱼子纹地。外腹部錾出两层仰莲瓣,每层十瓣。上层莲瓣内分别錾出狐、兔、獐、鹿、鹦鹉、鸳鸯等珍禽异兽及花草。下层莲瓣均作忍冬纹。内底部刻蔷薇式团花一朵。内侧墨书“九两半”三字。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长15.5,口径5.9厘米。 选材精良,巧妙利用玉料的俏色纹理雕琢而成。杯体为角状兽首形,兽双角为杯柄。嘴部镶金帽,眼、耳、鼻皆刻划细微精确,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
十五、鹦鹉纹提梁银罐 (唐朝)
大口,短颈,腹圆鼓,喇叭形圆足盖,锤击成型,花纹平錾,纹饰涂金,鱼子纹地。腹两侧均以鹦鹉纹为中心,四周绕以折枝花,形成圆形图案。盖顶中心为宝相团花,周围饰葡萄、石榴和忍冬卷草纹。盖内有墨书两行:“紫英五十两”、“白英十二两”。
骆驼昂首挺立,驼背垫椭圆形毯,架有平台,台上铺菱纹须边毯,共有七个乐俑和一位歌女。乐俑盘腿而坐,各持笙、笛、琵琶、箜、拍板等乐器演奏,歌女站立其中,轻舞长袖,引颈高歌。
伏凤式提梁,以花蒂象征壶盖。盖、壶衔接处堆塑哺乳母子狮,母狮张口为流。球形壶腹刻饰缠枝牡丹。底部中心有梅花形注水孔,造型奇巧,是耀窑瓷器出类拔萃的珍品。
灰白胎。敞口,腹由口至底渐收,圈足。黑釉。碗内有因窑变形成的油滴状结晶体,十分好看。油滴釉碗出土较多,但如此大口径的油滴碗国内罕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