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宫里藏着一幅骷髅图,阴森诡异,但蕴含大智慧

 风中小海螺 2018-09-13
—— 学者荟 ——

■图文|观观雅集

俗话说,画皮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可见画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这幅《骷髅幻戏图》,偏偏画的就是骨。

《骷髅幻戏图》为南宋画家李嵩的一件名作,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一幅扇面侧页。

李嵩是南宋宫廷画家,历任三朝,阅历丰富,这件作品无论从题材还是从表现形式来说,在中国绘画史都堪称独一无二。古代绘画中表现骷髅的作品很少,只有宋代一些水陆画,和寺观、石窟壁画中偶有出现,但都不如《骷髅幻戏图》这般寓意深刻,令人难解。

这幅画区别于传统的国画题材,画面的核心,是一披衣戴帽的大骷髅,席地而坐,用悬丝操纵着一个小骷髅,引诱一个小儿。

趴地上的小家伙很调皮,可劲儿地往前爬,似乎对小骷髅很感兴趣,朝它伸出了双手。

孩子的娘面态雍容华贵,体形略胖,衣着考究,插珠花带耳环,打扮时髦。但她眼见孩儿伸手欲抓小骷髅,神色慌张,急忙阻拦。

大骷髅的衣服,薄纱透明,织造考究,和马王堆贵族墓葬出土的“素纱禅衣”有一拼。

中国古代可没有什么解剖学,李嵩也不像达芬奇一样刨过坟地、挖过死尸。然而就画中的骷髅的结构来看,李嵩对于人体骨骼的把握可谓极其精准、干练。

该骷髅旁有一副演傀儡的戏担子,担上有草席、雨伞等物,骷髅身后还有一衣衫半解、哺乳婴儿的妇人(有人解读说:正在哺乳的妇人是骷髅的妻子)。

画面中,哺乳妇人坦然注视骷髅戏婴之情景,与画幅右边神情恐惧、伸手阻拦那趴地小儿的另一妇人恰成对照,呈现一种静与动、思与行的对立。

那么,作者做此诡异之画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呢?

先看看大画家黄公望(就是画《富春山居图》那位)的解读。

黄公望 元四家之一

这幅画的对幅是一首黄公望所作、王玄真书的小令《醉中天》:

“没半点皮和肉,有一担苦和愁。傀儡儿还将丝线抽,寻一个小样子把冤家逗。识破个羞那不羞?呆兀自五里已单堠。”

黄公望认为这活脱脱是一幅傀儡戏艺人拖家带口、四处奔波的艰辛生活的写照。换句话说,黄先生并没有觉得这幅画有什么异样。只是画中出现的骷髅,超出了我们对中国画的传统认知。

不过,也有人提出反对意见。

大部分人认为:这幅《骷髅幻戏图》中的大骷髅是个卖货郎或民间艺人。作者李嵩之所以这样画,是为了传达生命的艰难和无可奈何。一个民间艺人为生活所束缚,不得已终日携家带口奔波四方,就如同手中操纵的骷髅那般,自己同时也被生活操纵着

也有人说,悬丝傀儡在在当时已普及至百姓家中,这个场景可能只是李嵩偶然见到的,他在创作时将男主人的身份置换成骷髅。

骷髅(鬼魂)和背后女子明显是一对夫妻,鬼魂大约是因为某种原因去世,但是出于对家庭和孩子的眷顾重又以鬼魂的形态回返家中。孩子嗷嗷待哺,一个新生命与一个亡魂,生死强烈对比,可见命运的虚幻、无常,倏忽幻灭。

也有人根据画名的“幻戏图”猜测,给孩子喂奶的妇女才是画作主角,只不过我们习惯性的把重心放在骷髅身上。她可能正在思念她死去的丈夫,画面中丈夫捣鼓傀儡戏逗孩子,孩子母亲都是妇女幻想出来的,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生活变幻无常。

总的说来,古今对《骷髅幻戏图》的解读,大多都是认为李嵩表现的是一个超现实的场景,画中的大骷髅耍悬丝小骷髅是一种生命观的图释。

当然,不论对这幅画到底有什么样的解读,李嵩作为南宋院派画家,把劳动人民生活作为审美对象来描绘,使得他的画作风格更接近文人画,看似充满了写实技巧,却更像写意,暗藏深意又赋予作品精髓,这才是更高级的绘画表现形式。

【版权归作者所有,王豆腐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