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手((附:香橼)

 昼三夜二205 2018-09-13

佛手(《滇南本草》)

 

为芸香科常绿小乔木或灌木物佛手的果实。主产于四川、广东、福建等地。均为栽培。立秋后果实成熟将变黄时采收。拣去杂质,用水喷润后,纵切成薄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药材性状气香,味微甜后苦。以片均匀、平整、不破碎、绿皮白肉、香气浓厚者为佳。生用。

【历史】佛手一名最早见于《中馈录》,《滇南本草》称佛手柑因佛手的果实橙黄色,多为卵形或长圆形,顶端稍宽,常有3~5个手指状的裂瓣如人之手指,故名佛手。《本草纲目》谓“其实状如人手有指,俗呼为佛手柑”。此外,本品又名佛手香橼(《闽书》),蜜莆柑(《黔书》),蜜罗柑(《古州杂记》),福寿柑(《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五指柑(《广西中药志》),但少用。

佛手的药用历史有数百年,《滇南本草》记载本药的功用是“补肝暖胃,止呕吐,消胃寒痰,治胃气疼痛,止面寒疼,和中行气”。《本草纲目》指出本品“煮酒饮,治痰气咳嗽。煎汤,治心下气痛”,较为准确地记述了本品的主治病证。《本经逢原》认为佛手“专破滞气。治痢下后重,取陈年者用之”。而《本草再新》对本品的功用认识较为全面,谓其“治气舒肝,和胃化痰,破积,治嘻膈反胃,消癥瘕瘰疬”。

【性能】辛、苦、酸,温。主归肝、脾、胃、肺经。

【功效】舒肝理气,和中止痛,燥湿化痰。

【应用】

一、肝郁气滞、肝胃不和

佛手气清香而烈,性温和而不峻功似香橼而作用较为缓和取其舒肝解郁、理气止痛之功常用治肝郁气滞、肝胃不和之证。治肝郁气滞,胁肋胀痛,胸腹痞满,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等症,常与柴胡、青皮、枳壳、郁金、麦芽等同用。若肝气犯胃,肝胃不和,脘胁作痛,呕吐吞酸,食不得入,常与橘皮、藿香、黄连、吴茱萸、木香等药同用。临床报道,以佛手酒浸剂适量内服对胆石症引起的胆绞痛经常发作者可起到长期缓解的作用[内蒙古医学院论文汇编,1959(1)50]。又以陈佛手配败酱草治疗小儿传染性肝炎64例,除肝大未能恢复外全部患儿精神好转,食欲增加,黄疸消退,对改善症状有一定帮助[中医杂志,1957,(7)361]。

二、脾胃气滞

佛手辛香走散,入脾、胃经具有行气导滞、调和脾胃之功,用于脾胃气滞之脘腹胀痛、呕吐恶心、食欲缺乏等症,常与木香、砂仁、陈皮、枳壳、香附等同用。临床报道,以佛手6~9g,配合山楂、神曲、麦芽,并合用适当理气药,治疗脘腹胀满不舒、食欲缺乏、嗳气、胃痛者,效果明显[新医学,19727)39]。又以佛手50g,分两次泡汤频饮,连用3天,对急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可起到缓解作用[金华医药,1979(12)24]。

三、痰湿壅肺、咳嗽痰多

佛手辛开苦降,气味清香燥湿化痰之力较缓,在临床上一般不用治外感咳嗽初起,而常用于痰湿壅肺,咳嗽痰多,胸闷气急者。因其兼有舒肝理气止痛之功,故尤宜于久咳不止,胸膺作痛之证。可与半夏、橘红、茯苓、丝瓜络、郁金、枇杷叶等药配伍亦可单用,如《闽南民间草药》单用水煎,治痰气咳嗽。临床报道,用佛手配伍半夏、茯苓等药,或以本品30g加蜂蜜适量泡汤代茶饮,连服2个月,对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效果满意[金华医药,1979(12):24]。

【用法用量】3~10g或泡水服。

【使用注意】阴虚有火、气虚无滞者慎用。

【现代研究】

一、 化学成分

佛手含柠檬油素及微量香叶木苷和橙皮苷。

二、 药理作用

佛手醇提取物对肠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十二指肠痉挛有显著的解痉作用,并能增加冠状动脉流量保护心肌缺氧,预防心律失常。佛手醇提液有抗炎、祛痰、平喘作用。佛手挥发油有抗抑郁作用。佛手提取物能促进毛发的生长。

三、 临床新用

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以香橼佛手饮(香橼、佛手、白术、枳壳各12g茯苓18g,法半夏、厚朴、陈皮各9g,甘草、生姜各6g大枣2g为基本方),每日17天为1个疗程。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96例,总有效率97%[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846]。

香橼(《本草拾遗》)

为芸香科常绿小乔木植物枸或香圆的成熟果实。性味辛、苦、酸,温。主归肝、脾、肺经。功能舒肝理气,宽中,化痰。适用于肝胃气滞,胸胁胀痛,脘腹痞满,呕吐噫气,痰多咳嗽。煎服,3~10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