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是土生土长的汉中人,还是随先辈迁移到汉中,出了门,你就是汉中人。吃惯了汉中面皮、菜豆腐,饮惯了汉江水,闻惯汉中盆地泥土的芳香。许多汉中游子给外省人说起汉中,都会被问:你们那儿是不是到处是光秃秃的黄土?住窑洞吗?吃不吃小米高粱?会唱信天游吧……
是的,汉中没有黄土高坡,汉中人没住过窑洞,不吃小米高粱。那儿山清水秀,人们吃大米,看熊猫,芭蕉树下睡大觉……更简洁的回答是:我们那儿跟四川差不多!
在外地人眼里,陕西就是西安,就是关中加上羊肚子手帕信天游。于是,汉中游子发出呼号:“请大家设法让外界把陕北、关中、陕南区别开来看!”一起来看看这篇呼吁贴: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汉中人,离开家乡5年有余。常言道: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在外面,确实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闻,同时也认识了很多外省的朋友。出门在外嘛,谁不说俺家乡好,对吧?每次一有机会都会摇动三寸不烂之舌全力推销汉中。汉中的地理位置,历史典故,人文民俗,旅游景点,特色产业,稀有特产,城市规划等等我所知道的一切。但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外界对陕西的印象都是:窑洞、兵马俑、黄土高坡、安塞腰鼓、西安、法门寺、华山、尘土飞扬、秋菊打官司、秦腔、陕西话(就是关中话)、缺水、延安……实在是以偏概全。当我对汉中的特色娓娓道来后,所有人都不相信:“陕西居然也有湖?!”“陕西有米吗?黑米能和泰国香米媲美?不信!”“哎呀,我到现在才知道,诸葛亮葬在你们汉中勉县定军山!”“什么?张骞是汉中城固人?不可能吧?”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陕西有关当局在多年的自我宣传中只注重西安、关中、陕北而忽略陕西还有陕南、还有汉中这些文化、生态、风俗与之不同的地区。阅读和观看陕西的的宣传工具,鲜有陕南信息,有也一般是负面和消极的多,导致外界对陕西了解的不全面,好象熊猫就是四川才有,陕西就是安塞腰鼓,当然汉中地方当局也难咎其责。
汉中比邻四川,区域内许多县治的语言属于西南方言,虽经陕西的多年管辖,但和关中、陕北存在著明显差异。翻越秦岭,岭南岭北不但自然景观峻异,而且口音不同,主食也从大米转为了面粉。

其实,陕西除了信天游,还有秦巴山歌;除了羊肉泡馍,还有汉中面皮、菜豆腐;除了黄土高坡,还有绿水青山……多年的片面宣传,久而久之,汉中人会对自己的陕西身份产生怀疑,因为人家“正宗”陕西人会说:陕南人象四川人。想法和做事方式也好象有点不一样,自己不喜欢吃面,也不象人家油泼辣子夹个馍,不爱吃羊肉泡,更不会吼秦腔。你是陕西人吗?!

西北小江南 尴尬而无助的自慰
汉中是祖国母亲得天独厚的瑰宝,既有北国的豪放和豁达,也有南方的细腻和清秀。其生物资源种类繁多,被专家论证为水稻“最佳生长区”、有“生物资源宝库”、“天然物种基因库”和“天然药库”的美称。汉中共有各类野生动物535种,尤以大熊猫、金丝猴、朱鹮、羚羊、羚牛……等世界级珍禽异兽著名。
汉中生态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达60.12%。汉中几乎处于国土的几何中心,不属于西北,自然地理、气候资源、物产风貌都不同于普遍意义上的西北(如果你一定要按照人为的行政区划把热脸使劲往上贴的话,那就无话可说),人文更是谬以千里。
汉中还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历史上 “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造纸术发明家蔡伦、李固、刘邦、韩信、刘备、诸葛亮、曹操等帝王将相和李白、杜甫、陆游等文人墨客都在这里留有足迹,青山绿水中的拜将台、张良庙、武侯祠、古栈道、宝山遗址、升仙村……等早已闻名神州大地,神奇的故事和典故也让他们充满了灵气。 汉中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完全可以拥有另外的舒心而恰如其分的昵称。
地球上同纬度生态最好的地方 中国的“乌拉尔”
汉中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市,是地球上同纬度生态最好的地方。她气候适宜,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生物资源丰富多样,高等植物有4000多种。
相比省内其他地区,汉中拥有全省最好的生态环境,水资源相对丰富而且水质优良。她还是陕西除关中八百里秦川以外的第二大平川区,其水稻种植面积几近该省面积的百分之八十,油菜产量大约为该省的三分之一。另外汉中还盛产柑橘、茶叶、魔芋、木耳、厥根、桑蚕和杜仲、天麻、西洋参等各类药材,其中汉中有中国纬度最北的柑橘种植带,已发现的药用植物达1600多种,占该省总量的77%。杜仲、天麻、西洋参等药材的品质和产量也在全国名列前茅。汉中已成为全国山茱萸三大产区之一,年产量达200吨左右,其主产区佛坪县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山茱萸之乡”。
汉中已发现各种矿产四大类92种,探明有一定储量的37种,矿产地135处,潜在价值1600亿元以上,其中有26种矿产的保有储量、潜在价值均居全省前三位,有10种矿产列全国前十位。勉(县)略(阳)宁(强)交汇处的“金三角”地区属贵金属、有色金属成矿带,是全国五大黄金生产基地之一,金、锰、铜等有色金属储量大、品位高被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称为“中国的‘乌拉尔”’(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地区以矿藏丰富闻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