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已关注第一次课:诗词的区别以及《渔歌子》

 师水居士otzh0m 2018-09-13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平起平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仄起仄收),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词,由于长短句式不一,又称长短句。人们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有时候,因为一个词牌有不同的格式,比如我们看三首《临江仙》:

临江仙(李煜)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临江仙(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临江仙(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同样都是《临江仙》,但却是三种不同的格式。

有时候,同一种格式,会有好几种词牌名称。比如《念奴娇》,苏轼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就用这个词牌名,但南宋的文天祥,写的时候,跟苏轼的格式一模一样,并且还步苏轼原词的韵,但词牌名改了,叫《酹江月》。姜夔写的时候,改名为《湘月》。《念奴娇》有好多别名,除了前面提到的《酹江月》《湘月》,还叫《百字令》《壶中天》《杏花天》《大江东去》等。

名称很多,其实格式都一样。我写过四首《念奴娇》,但用的名字都不是这个,而是其他的名字。两首用的是《湘月》,一首用的《百字令》,一首用的《壶中天》。

二,句式。

词又称长短句,这是跟诗最大的差别。词句式的长短错落有致,是随着音乐的节奏来确定的,所以长短错落不仅是形式上的美,也是音乐的美。我们可以在词的句式中,分列出一字句,二字句,三字句,乃至九字,十字等等。句式的变化,方便我们跳出诗歌五言七言的固定节奏,比较自如的运用语言。

但其实长短句中的基本节奏,平仄,还是跟诗歌五七言是相通的。这是词比诗更自由更简单的因素之一。正是由于词这种长短不齐的句式,显得更灵活,更参差错落,所以我们诗词世界的学员,写词的人要远远多于写诗的人。

三,词的平仄。

由于词要配合音乐演唱,所以词的用字在平仄上规定极严,所谓“按谱填词”,是说一字一顿都有明确的规定,用岔了平仄,或更严格的用岔了平上去入,清浊疾徐缓急唇齿之音,就会使演唱效果打折扣。所以词的平仄规定比诗更严苛。

四,词的用韵

词的用韵比诗韵宽松。它是根据平水韵合并而成的,合并之后的韵书,就叫词林正韵。我们知道,平水韵分106个韵部,而词林正韵把它合并为19个韵部,这样词的用韵就比诗韵宽很多,这也是词比诗更自由更简单的因素之二。

五,词的分类。

词有小令,有长调。词的一段叫一片或一阕。一般的词都分上下片,有的分三叠,有的有四叠。词的分片,导致写作时要极注意内容的安排和章法的结构。

  • 诗与词的差异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认真想过。我们来学诗词,喜欢诗词带来的美感,但诗与词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呢?唐诗和宋词作为古典诗歌中并峙的两大高峰,有怎样的差别?我们要表达的诗意,哪些适宜用诗来写,哪些适宜用词来写?

如果我们不确定诗词在美感上的差别,那就难以在自己写作时有明确的指向去将诗或词写得美,诗有诗的美,词有词的美,我们怎样去抓住最本质的东西来判定它?

以我们读宋词三百首为例,你获得的感受,是不是跟读唐诗不一样呢?

词是这样的: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等等。

我刚刚举到“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这两句对仗很工整。晏殊曾经还把这两句写进律诗里,作为对仗的一联,但显得并不突出。放在词里,变成了千古名句。还有“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两句,这是五代的翁宏写的。他有一首五律,叫《春残》: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这诗一点也不出名,这两句放在律诗里,也并不出彩。晏几道照搬过来,写进自己的《临江仙》里,一下子成了千古名句,美得不得了。这说明了什么?就这因为这种句子的美质,更接近词的特质美。词最本质的美,就是宛转流丽,幽微曼妙。你琢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这几句,是不是很接近词的这种美?

总体来说,诗境阔,词境深。诗一般情况下可以言志,论道,通禅,说理,甚至调侃。诗的开阔可以表达很多社会生活,词的幽深适合表达细腻幽微的情绪和心境。这种区别是在词体演进中,在其消费功能中逐渐积淀起来的体式美感。当然,后来词体光大,成为和诗一样的抒情言志的诗歌体式,但这种本质的功能性的差别,仍然影响着词的美感样式。

像辛弃疾的词,看起来很豪放,但它能不失词的特质美,历来评价极高。有很多豪放派的末流,做不到这点,写词失去了这种幽微曼妙、婉转含蓄的美,结果沦为叫嚣、直白宣泄,这种词就很糟糕了。

由于词的写作对象和功能限制,它的表达是很狭窄的,不涉及更多的其他内容,但就是这狭窄的一点,却无限地深挖下去,把人的最本质的情感体验烘托出来。情感在这里不受外在的道德、政治等等因素的限制,不必象在诗那样,要一板正经的去表达一种意义,而只是深微地去说这情感的体会,向一个纵深面,深到无限。这就是诗跟词的差别。

我们写词,就是要充分发挥词的不同于诗的一面。如果词跟诗一样了,那还要词的这种样式干嘛呢?词关注的就是原来诗歌所未能关注的人的感性生活的那一面。我们知道李白杜甫的诗,都是关注社会人生等”大“的方面,偶尔写自我的性情,也是跟道德相关。词关注的就是个体最敏感,最真切的情感体验,要把那心中无限缠结,无可名状的心绪,一点点地铺展开来。

宋人为什么热衷写词,导致词的繁荣,就是要展现自己的另一面,在朝堂上可以一本正经,在家里,在宴会上,在歌舞中,不妨展示人的另一面。词在这个基础上成长起来的美感的样式,比如婉约的基调,女性的视角和口吻,柔美的情感等等,都跟这种氛围相关。即使我们现在已经远离了词体成长的那个历史环境,但凝聚在词中的这些传统,仍时刻左右着现代人去读词和写词。

这些细微的差别,可能一下子还不能全部了解,大家可以在学词的过程中慢慢领会。我再举两个例子。杜甫写过《羌村三首》,第一首最后两句说: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夜很深了,夫妻相对而坐,仿佛在梦中,都不敢相信两人相聚居然是真的。你读这句子,感觉很凝重,很深厚,很简练。可是晏几道写《鹧鸪天》的时候,借鉴这个思路,表达出来效果就不一样。

最后两句说: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今夜里我举起银灯把你细看,还怕这次相逢又是在梦中。你再读晏几道的句子,多么轻灵宛转,流丽谐美。老杜的两句,放在诗中,是第一等的佳句,若是放在词中,就不符合词的这种宛转流丽,幽微曼妙的美,就不好了。

再比如,中唐的刘禹锡写过《乌衣巷》,最后两句说: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前在王谢大堂前筑巢的燕子,如今再来飞进平常百姓人家。你看,这样的句子很整饬,他用很简练的句子,抒发了无限的沧桑之感。后来北宋周邦彦写《西河·金陵怀古》,则改写成:

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我猜想那破落里巷,大概是王谢两家旧庭院。燕子不知今为何世,飞入寻常百姓人家,斜阳里相对呢喃,似诉说古都兴衰。

有人说,这句子很冗长。这样说的人,都是不懂词的人。没有人比周邦彦,更会把握词的特质美。你读刘禹锡的句子,它很紧凑。再读周邦彦的句子,很舒缓,句式长短变化,参差错落,起起伏伏,声情并茂,摇曳多姿。写词,能做到摇曳多姿,那是极为难得的。

从诗的审美看,枯树、怪石都是美;从词的审美看,它更像一枝临水照影的梅花,在风中摇曳动荡,是一种脉脉含情,宛转跌宕的美。

  • 渔歌子

今天要重点讲一个词牌《渔歌子》。《渔歌子》最早见于张志和的词。张志和介于盛唐、中唐之间,号玄真子,曾经几度宦海沉浮,后来弃官归隐,唐肃宗曾赐给他奴、婢各一,称“渔童”和“樵青”。张志和就偕奴、婢隐居于太湖流域的东西苕溪与霅溪一带,渔钓为乐。公元774年,张志和应时湖州刺史颜真卿的邀请,前往湖州拜会颜真卿,冬十二月,和颜真卿等东游平望驿时,不慎在平望莺脰湖落水身亡,活了四十二岁。有两位大诗人岑参、杜甫,比他早去世四年,都在公元770年逝世。

张志和写过五首《渔歌子》,非常著名,对后世影响很大。中唐的吕洞宾,写过十八首《渔父》词,就是依张志和的格式。后来花间派的欧阳炯、李珣,南唐的李煜,都写过《渔父》,内容、主题都差不多。苏轼写过《渔父》词四首,内容应该也有借鉴之处。张志和最有名的那首“西塞山前白鹭飞”,被选入小学课本,连日本的教科书好像也收进入了。

《渔歌子》,又名《渔歌曲》《渔父》《渔父乐》《渔夫辞》,原为单调二十七字,四平韵。中间三言两句,例用对偶。后来此调多用为双调。“子”即“曲”,《渔歌子》即《渔歌曲》。

关于这个单调演为双调,我要提一下。以《忆江南》为例,白居易写的三首《忆江南》,每一首都是单调,就是只有一阕,不分上下阕,比如这一首: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就是一阕,共二十七字。可是后来到了宋朝,有的词人再写《忆江南》,就把它扩展为双调,分为上下阕了,只不过下阕的格律跟上阕一模一样。就是把上阕的格律,再重复一次,内容不重复,就成了双阕,比如苏轼写的《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这就是两阕,但是下阙跟上阕的格式一模一样,格律一样,当然内容是不能重复的。这就是单调演为双调的情况。

《渔歌子》格式比较多,我这里只讲单调的格式,因为《渔歌子》双调比较复杂,写起来比较困难。单调也有很多格式,我这里讲三种情况,大家了解一下,写的时候,可以选择一种来写。

第一种格式,最常见的: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格律要求】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平仄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第一句“中仄平平仄仄平”,相当于七言诗“仄起平收式”那种句式;第二句“中平中仄仄平平”,相当于七言诗“平起平收式”那种句式;第三四句“平仄仄,仄平平”,对应起来,要求对仗;最后一句“中平中仄仄平平”,跟第二句的格律要求一样,相当于七言诗“平起平收式”那种句式。

张志和这首词,写得非常优美。“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西塞山前,一群群白鹭,展翅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前两句是景色点染,渲染了渔父生活的环境。后面正面写入渔父,“青箬笠,绿蓑衣”,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斗笠、蓑衣这是诗词中渔父最常见的装扮。苏轼说:“一蓑烟雨任平生。”苏曼殊则说:“雨笠烟蓑归去也,与人无爱亦无嗔。”都是这种形象。最后一句“斜风细雨不须归”写得最妙。岸上吹着微风,下着小雨,渔父穿蓑戴笠在雨中垂钓,完全陶醉在里面,根本不用急着回去。

整首词勾画了一幅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渔父身处其中,怡然自得,色彩明丽,而又澹雅高远。这首词色调的搭配很有意思,第一句“白鹭”是白色,第二句“桃花”是红色,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则是青色、绿色,这样的交织、错落,就显得很美。最后一句“斜风细雨不须归”,要注意语感,选用最精准的字形容。斜字形容风,细字形容雨,在这里语感是最美,使用也是最精准的。

如果你换成“微风细雨不须归”或者“微风小雨不须归”,虽然意思差不多,但语感就差了很多,相应的,美感也逊色了很多。所以写词炼字,是综合各方面考虑的。

第二种格式:

渔歌子 (张志和)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

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格律要求】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仄平。

第一句“中平中仄仄平平”,相当于七言诗“平起平收式”那种;第二句“中仄平平仄仄平”,相当于七言诗“仄起平收式”那种;第三四句“平仄仄,仄平平”,对应起来,要求对仗;最后一句“中仄平平仄仄平”,相当于七言诗“仄起平收式”那种。

这首词是写渔家风俗与渔父情怀的。第一句“松江蟹舍主人欢”,蟹舍是指渔家。松江边的渔家,主人非常热情,很开心地招待客人。“菰饭莼羹亦共餐”,主客吃着菰米饭、莼羹,其乐融融。这个时候正值秋季,江边枫叶落了,荻花吹尽了,可是渔父却不觉得有种萧瑟的感觉,反而觉得天地变得开阔了,明朗了。“醉宿渔舟不觉寒”,晚上的时候,在灯火昏黄的小舟中,主客抵掌而谈,欢然对酌,不觉酒醉微醺,颓然而卧,没有人在意舟外的寒意。这里流露出很朴实、很淳厚的情谊。我记得唐代有一位诗人写做客渔家的情景,我小学时候看过,背下来,到现在印象还很深。

这是李中写的《渔父》诗:

偶向芦花深处行,溪光山色晚来晴。

渔家开户相迎接,稚子争窥犬吠声。

那种优美淡然的风景,淳朴动人的情谊,一看过之后,就很难忘。

第三种格式:

渔父(李煜)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盈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格律要求】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平仄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仄平。

这种格式很有意思。大家可以对照一下前两种格式就会发现。李煜的这种格式,前两句“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跟第一种格式的前两句平仄是一模一样的,都是“中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而后三句“花满渚,酒盈瓯,万顷波中得自由”,跟第二种格式的后三句平仄、押韵是一样的,都是“平仄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仄平”。第三种格式,似乎是截了第一种的前一半与第二种的后一半综合而成。

李煜的这首词,纯用白描,不加修饰,明白如话,但意境的构造很美。渔父驾着一叶扁舟,飘荡于春风吹拂的江面上,垂下丝纶,钓起鱼来。在小舟的四围,开满了鲜花,渔父闲了,就满斟一杯酒,喝得醉醺醺,让船儿在烟波中随意地荡来荡去,就像苏轼说的“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是何等潇洒的生活,何等惬意的情怀,至于他能不能钓到鱼,其实一点都不重要。因为,要的就是这份闲适的心情。

最后,我们要举一下《渔歌子》写作的示范。我们可以从三种格式里选一种来写。比如选第一种格式: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平仄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先定个立意,写秋江上的图景。第一句七字句“仄起平收式”,——万顷秋江数点鸥;第二句七字句“平起平收式”,——西风卷浪送轻舟。第三四句,两个三字句“青箬笠,绿蓑衣”,——经野渡,绕沙洲。最后你一句,七字句“平起平收式”——翩然一棹弄中流。

这样一首词就出来了:

渔歌子

万顷秋江数点鸥,西风卷浪送轻舟。经野渡,绕沙洲,翩然一棹弄中流。

当然,我们也可以选第二种格式: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仄平。

先定个立意,写田园秋日的景象。第一句七字句“平起平收式”——雁行南去觉秋凉;第二句七字句“仄起平收式”——稻浪翻风十里香;第三四句,两个三字句“枫叶落,荻花干”——枫正赤,菊初黄;最后一句七字句“仄起平收式”,——数点寒鸦下夕阳。

这样一首词就出来了:

渔歌子

雁行南去觉秋凉,稻浪翻风十里香。枫正赤,菊初黄,数点寒鸦下夕阳。

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这次的作业是,大家要写一首《渔歌子》,三种格式中,任选一种,但要严格按谱去填。下周四前要写好上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