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图为袁佳老师拍摄 【第503季】 学期开始的时候,我就拿一个好学生的作文“开刀”,这应该是受益于王君老师教作文的案例的启发。 开学第一篇日记,我的那个得意门生这样写道:……她有着雪白的皮肤,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红红的嘴巴像涂了口红一样…… 如果不对号入座,咋一看这篇写得真不错,语句通顺,还用上了比喻。 但被我无情地pass掉了,因为不属实。 我把她叫来,问她,愿意为我班的作文指导作素材牺牲一下自己吗?她点头同意。 于是,我在班上问,她写的是XXX同学,有雪白的皮肤吗?嘴巴真有那么红吗?很显然不是的。 我知道这些句子也不是她为了写这篇日记,刻意去查到的,也是平时阅读积累的一些语言文字。 语言表达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我依然想把“真实”的种子植入她的心里,等待开花。 还有个孩子,写愉快的暑假,写爸爸妈妈常常和他一起去逛公园,玩小猫钓鱼。据我了解,他爸爸妈妈几乎不大可能有空闲时间陪伴他玩这些。 找来谈话,孩子眼泪汪汪的,很显然这篇作文是假想出来的。 当然,写文章有时候,是需要一些侧面的烘托渲染,但在他们提笔写作的初始阶段,我还是希望他们老老实实地写自己的真实见闻,哪怕不那么生动。 这又让我想起去年有个孩子写日记,把秋天写得美得醉人,感觉像一幅唯美的图画。我在他本子上留言:这么美的秋景是在哪观察到的?潘老师也想去看看呢? 课间,问孩子实情,原来是查的网上的。 以前我总认为现在的孩子缺乏生活体验,没有我们小时候自由,没有我们的童年丰富,自然素材就少了。 事实并非如此,每一代人的童年都是不一样的,只是,要看我们有没有留心去观察生活。 往往小事反而更容易打动人。 上学期我班有个孩子写话本上,其中有一段这样写道:中午不知是谁放了个屁,有人说是XXX,我觉得不大可能,因为我不相信XXX那么小的个子会放出这么响的屁…… 我觉得写得很生动,也很有画面感,还有自己的内心想法。 我的留言是:屁大的事都能写得这么精彩!五星。 每天都会有不同的发生。我上次给孩子们读了几篇有意思的文章,有把吃山竹写出思考来的,也有把挤牙膏这件小事写得惟妙惟肖的…… 总之,写作的灵敏度还是通过平时的练习来提升的。 不管怎样,作文的魂比作文的技法更重要,这也是批改孩子的日记中,我一直忽略那些可以忽略的,不去较真的原因。 从小假话连篇,长大了开会、报告、总结,很有可能就是千篇一律的“假大空”,甚至上升到为造假事业作“贡献”。 的确,作文“假大空”确实是一种病,有时还病得不轻,需要将“假”字连根拔起。 教作文,教做人,亦是学做人。 PS:今天批到一个孩子的小作,写的是,暑假,去了六天泰国…… 把‘泰国”的“泰”写成了“秦”,于是本子上到处漂荡着发生在“秦国”的故事。 我真想留言:你这是穿越到多少年前了?逗此一乐。 2018/9/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