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大师石学敏亲解十二经病候中六“厥”证

 紫苏333 2018-09-14

十二经病候中六“厥”证

《灵枢·经脉》十二经病候中,分别在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六条经脉“是动”病的最后一个句子中出现了“此为臂厥”“是为阳厥”“是为骭厥”“是为骨厥”“是为踝厥”“是为阳厥”的论述。对此,古今很多专家按照一般语法规律把“是为”和“此为”的前后内容用因果关系进行连接,即把前面出现的症候群解释为“这就叫臂厥病”或“这就是肝厥病”。对这种解释,我们持有不同意见,经过语法分析、古医籍考证和大量的临床研究,我们认为:对六经之“厥”的概念,应从文理和医理的结合去考虑。


“是为”和“此为”的“是”“此”二字可以是无指代词

在“是为”“此为”后面出现的“臂厥”“阳厥”“骭厥”“踝厥”“骨厥”与“是为”“此为”前面的症候群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并列关系。就是说:这六经之厥不是六经“是动”病诸证的归结性总论,而是“是动”病的病候之一。

此二字如作为指示代词则其所指应是本经的经脉,而不是对本经经脉“是动”病中症候群的病名结论。以肺经为例,原文:“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应该解释为:肺经的是动病表现为胸部胀满,咳声洪亮,由于频繁的咳嗽,至缺盆部疼痛,病情加重可出现视物昏花,甚至晕厥的“瞀”证,本经的是动病可出现手臂逆冷、肤色变紫、无脉、腕下垂的臂厥病。而决不能把肺部胀满、膨膨喘咳、缺盆中痛和瞀统称为“这就是臂厥病”。得出以上两点结论,我们的依据见下。

1

从文理分析

[是]:《说文解字》:“直也,从日正。”

[此]:《说文解字》:“止也,从止,从匕。匕,相比次也。”

从《说文解字》对这两个字的本质析,“是”像太阳正中时其光的直射,是一种对发光之源的直接反映。“此”作“比次”讲,本身即含并列之意,而均非一种因果性词类。

对“此”和“是”的语法应用,在《诗经·周颂》中,许多篇章用“此”“尔”对言,如《思文》:“无此疆尔界。”又如《振鹰》:“在彼无恶,在此无斁”,这里的“此”是指自己这一方,“尔”是指对方。“是”,上古用作连系性动词,借以加强肯定的语气。后世沿用“此”“是”可以作代词,代人、代事物、代地点。可以作定语,也可以作状语。“是”还可以作为结构助词,没有意义,只起动宾结构倒装的语法作用。

结合上述语法现象,我们倾向于把“此”和“是”作为指示代词,但其所代的内容是其所在的经脉,而其疆界是依循西周时代的语法规律,相对于所生病而作为是动病的病候之一。

2

从医理分析

《内经》本书已对“厥”的内涵做了明确规定,主要有以下3 个方面。

①是指神志方面的病变。如《素问·大奇论》曰:“暴厥者,不知与人言。”《素问·调经论》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讲的全是急证、重证。

②是以阴阳之气的盛衰变化来论述。代表性的篇章如《素问·厥论》:“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认为其机制是:“阴气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胜则从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热厥是“阳气起于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胜则足下热也”。

③是从十二经分证论厥。在《素问·厥论》中,以手足三阴三阳为纲目,各列其发厥逆的证候表现,如:“太阴厥逆, 急挛,心痛引腹。”“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厥阴厥逆,挛腰痛,虚满前闭、谵言。”“太阳厥逆,僵仆、呕血、善衄。”“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手太阳厥逆,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俯仰。”“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痉。”

分析以上十二经厥,这些症状所产生的机制,是从经脉的走行部位,所属脏腑的功能和经气的逆乱等方面来阐述的,因此,如果把作为它的姐妹篇《灵枢·经脉》篇“是动”病中所见“臂厥”“骭厥”“阳厥”“踝厥”“骨厥”仅仅看作是其所在经脉“是动病”诸症的归结性病名而解释为“这就是臂厥”“这就是骭厥”等等,这显然是对《内经》学术思想的一种曲解。

“是为”“此为”的“是”“此”二字如果作为指示代词


结合临床所见

六经之“厥”各有其特定的症候群,如手太阴肺经的“臂厥”临床表现有四:一是皮温低;二是皮肤变色,呈紫或蜡黄色;三是腕下垂;四是无脉。足阳明胃经的“骭厥”临床表现有五:一是趺阳脉消失,二是皮温低,三是局部皮肤呈蜡黄或紫色,四是足下垂,五是剧痛。足少阳胆经的“阳厥”临床表现有四:一是皮温高;二是烧灼样疼痛;三是足下垂;四是皮肤变蜡黄或紫色,病久可见肌肉萎缩。这些症状的病因病机是由于其所在经脉的经气闭阻所致,而不是其所在经脉“是动”病症候群的归结性病名。


结合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我们的意见是:十二经病候中的六经之“厥”,如果解释为其所在经脉是动病的总的病名,译为“这就是臂厥”“这就是骭厥”,在文理和医理上都有欠妥之处。六经之“厥”应该是十二经的病候之一,应该与其所在的经脉的所有病候成为并列关系,其病变机制应该用其所在经脉的经络循行和所属脏腑的病变反映来解释,在治疗上应该有着与其发病机制完全对应的治则、配方和操作方法,这样才符合《灵枢》的原旨。上述对“是动”“所生”和六经之“厥”的概念探讨,虽经多年研究考证,然仅为我们的一家之说,衷心地欢迎国内外专家及对《内经》研究的有识之士宏赐高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