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9嗜睡

 昼三夜二205 2018-09-14

49嗜睡

[概念]

嗜睡即指不论昼夜,时时欲睡,呼之即醒,醒后欲寐的症状。

本症在《内经》中称为'好卧'、'嗜卧'、'善眠'、'安卧'、'多卧'。在《伤寒论》中有'欲寐'、'多眠睡'之称。在《金匮要略》中谓之'欲卧'、'欲眠'。后世又有'喜眠'、'喜卧'、欲眠睡'、'多睡'、'多寐'、'卧寐'等不同名称。

嗜睡不同于'神昏',神昏是神识昏乱,不省人事。而嗜睡,神志清醒,惟精神困顿不振,时时欲睡,呼之即醒,至于大病愈后,阴阳得复,人事恬睡,醒后清爽,与嗜睡迥异。

[鉴别]

常见证候

湿困脾阳嗜睡:困倦欲睡,头重如裹,四肢困重,食纳减少,中脘满闷,口粘不渴,大便不实,足跗浮肿,舌苔白腻,脉濡缓》

心脾两虚嗜睡:倦怠多寐,面色无华,纳呆泄泻,心悸气短,妇女月经不调,色淡量多,舌质淡嫩,苔白,脉细弱。

肾阳虚衰嗜睡:疲惫欲卧,精神萎靡,尿少浮肿,腰部冷痛,胫膝发凉,畏寒蜷缩,唇甲青紫,舌质紫暗,苔白润,脉微细。

肾精不足嗜睡:怠惰善眠,耳鸣耳聋,善忘,思维迟钝,神情呆滞,任事精力不支,舌质淡,脉细弱。

鉴别分析

湿困脾阳嗜睡:本症因冒雨涉水,坐卧湿地,或过食生冷,或内湿素盛,湿困脾阳所致。故嗜睡伴有湿胜阳困,气机阻滞之象,如头重如裹,四肢沉重,中脘满闷,大便絺薄,甚至足跗浮肿。此即《血证论》所谓:'身体沉重,倦怠嗜卧者,乃脾经有湿。'若湿留日久,寒凝成痰,痰阻清阳,则嗜睡症状更为明显。治以温中化湿,方用胃苓汤。

心脾两虚嗜睡:《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源流》曰:'多寐,心脾病也,一由心神昏浊,不能自主,一由心火虚衰,不能生土而健运。',心脾两虚嗜睡,多因病后失调,思虑过度,或饮食不节,或失血,以致心血耗伤,脾气不足,心神失养,则神志恍惚,心怯喜眠。辩证要点为:倦怠嗜睡,面色无华,心悸气短,纳呆泄泻,舌质淡嫩,脉细弱。治疗宜补益心牌,方用归脾汤。本证与湿困脾阳嗜睡不同,心脾两虚嗜睡是纯虚之证,临床表现为心脾气血皆虚弱不足的证候。湿困脾阳嗜睡为本虚标实之证,既有脾虚不运之征、又有湿阻清阳不升的症候,两者有明显的区别。

肾阳虚衰嗜睡与肾精不足嗜睡:两证均属肾虚证。但肾阳虚衰起因,或由病邪直犯少阴,或失治、误治,阳气屡经克伐,以致阳虚阴盛,昏沉欲睡。《类证治裁》:'多寐者,阳虚阴盛之病'。辩证以畏寒蜷卧,腰冷身重浮肿,肢冷尿少或小便清长,舌体胖质淡苔白为主症。肾精不足嗜睡,多由劳伤过度,或久病迁延不愈,高年体衰,致肾精亏损不足,髓海空虚,头昏欲睡。《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胃,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辩证以头眩嗜睡,神疲怠惰,耳鸣耳聋,每任事则精力不支等为主症。两证区别在于:前证以肾阳不足为主要表现,后者以阴精不足、髓海空虚为特点,虽都有肾虚证候,但侧重点不同,斯作鉴别。肾精不足嗜睡的治疗用填精补髓之方法,左归丸,河车大造丸等可选用之;肾阳虚衰嗜睡治宜温补元阳,用右归丸、肾气丸等。

[文献别录]

《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源流》:'长夏懒怠,四肢乏力,坐定即寐,肺脾两经之气本弱,复为炎暑所逼也,宜清暑益气汤。病后多眠,身犹灼热,余热未清,正气未复也,宜沈氏葳蕤汤。'

《类证治裁.多寐》:'多寐者,阳虚阴盛之病,灵枢曰: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阳跷阴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内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心神昏浊,不能自主。……欲清心神,如麦冬、石菖蒲、芽茶、南烛之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